心得:第三节-发展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教学策略

1. 数学建模的重要性

数学建模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数学方法进行求解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建模不仅能够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精神。通过数学建模,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表达式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求出结果的完整过程,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教学策略的实践应用

书中介绍了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如从现实情境中选择、加工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建立数量关系,把实际问题转化成具体的解题思路;设计非常规问题,促进学生高水平思维发展等。这些策略在实际教学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例如,通过创设“乒乓球比赛”和“购买衣服”等实际情境,引导学生从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按事情发生、发展的线索,完整地表述条件和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多种解题方法。例如,在解决“用38片叶子设计桃花与水仙花的朵数”这一问题时,学生们借助表格模型、运算模型、方程模型等表达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思考,出现了多种解题思路,这充分锻炼了他们的思维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类似的有挑战性的非常规问题,鼓励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高水平思维。

4. 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数学建模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需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学生交流后,要求他们把思考过程完整地和同桌说一遍,通过全班汇报,逐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思维过程。教师还应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表述完整、有条理开始,逐步深入到对数量关系式的理解和运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