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讨论过《论语》的论说事理方式,具有“非系统性”、“非论证性”特点,导致这本书的内容缺乏系统连贯性,显得松散,全书各篇、章之间,看不到前后递进、互相呼应,甚至看不到“因为……所以……”推导表述结构。读者如希望整体地把握这本书,有点无从下手。本文尝试用“关键词阅读法”,看看能否解决这个难题。
通常情况下,《论语》被看成一本道德教科书。我们知道孔夫子创立儒学,提出一整套道德标准,其理想的最高目标,是要练成圣人,像尧舜文王周公,治国平天下,造福黎民苍生。但是圣人不世出,这个理想目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未免太过高大上。
《论语》第六篇雍也13章,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谓小人儒。儒家道德除了高大上的圣人目标,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每个儒生都有可能练成的目标,就是“君子”。
读者不妨把“君子”一词,看成全书的顶级关键词(核心关键词),看成一棵大树的主茎/树干。
上图所示,以“君子”为树干,让我们拨开泥土细看树根――二级关键词,再仰首探究它的树丫----三级关键词、察看它的枝叶,这样,我们就能够把握一整株“君子”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定位全书顶级/核心关键词——树干:君子。
【第二步】找出顶级关键词与二级关键词、与三级关键词之间的关联章句。所谓“关联章句”,就是直接诠释、阐明什么是“君子”的章句,句式一般有:肯定句式的“君子应……”“君子是……”“君子有……”,否定句式的“君子不应……”“君子不是……”
【第三步】根据关联章句内容找出二级关键词——树根:仁、礼、知(通假“智”)。3个二级关键词,是修炼“君子”必须秉持的最重要的理念。
【第四步】根据关联章句内容找出三级关键词——树丫:义、信、勇、敬、直、忠、孝、德(这一级别的关键词还有许多,因篇幅关系,本文只讨论其中的几个),其显要性比二级关键词低。
【第五步】以关键词为要点,以级别为顺序。逐个以关键词为线索,研读其所在的篇章,推敲语境、求索涵义,锁定重要例句。最终,将“关联章句-关键词-涵义-重要例句”联结成为一个道德学的意义系统,树立起一棵“君子树”(如上图)。
附录1:二级关键词读解
【树根之壹——仁】
首要的二级关键词。全书用词次数:109
关联章句:第十四篇宪问28章,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重要性:“仁”是修炼君子的最主要理念。君子树之主根脉、君子之灵魂。五德(仁义礼智信)排位之首。
诠释:儒学中仁的意义很丰富,今天只能从大处着眼,讨论仁的两重最根本的含意:
第一重:类似人道主义思想,主张儒者对于自己,要遵循人类的良善本性去修行;对于他人,则要尊重、要成人之美。对己对人加起来,要达到的总效果是:修己以安人(第十四篇宪问42章)。
重要例句:
第十二篇颜渊12章: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第六篇雍也30章,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第十三篇子路19章,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第十七章阳货篇6章又说,子张问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
第二重:仁政,仁爱,是指一种政治主张,是孔夫子终生奋斗的目标。
例句:
第十二篇颜渊22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第十二篇颜渊1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特别说明:阅读《论语》可以看出,仁,是全书头等重要的道德信念,与全棵“君子树”各个部位都有关联。例如:
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树根之贰——礼】
二级关键词。全书用词次数:75
关联章句:第十五篇卫灵公18章,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重要性:如果说,仁,主要是君子内心、内在的东西,是理念属性的,那么,礼就是外在行动,关联到君子实践上要遵守的规则、规范。
诠释:一般情况下,“礼”可理解成秩序、律法、行为规范、礼节。尊重秩序遵守法律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构建有序而又多元的和谐社会。遵守秩序的行为必须发自内心,仁是礼的第一动力。凡称得上志士仁人者,他要是蔑视秩序目无法律,就说不过去。平时社会公众会斥责某些人“为富不仁”,社会上确实有仇富心理,而公众并没有看得见富人的内心是否有仁,只是看到他们行为不守秩序、凌驾法律,某些富人的无礼作派招人憎恨。
重要例句:
第二十篇尧曰3章,子曰:不知礼,无以立。(这句话还在第十六篇季氏13章出现过)。
第一篇学而12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第三篇八佾3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第十二篇颜渊1章,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树根之叁——知】
二级关键词。全书用词次数:118
关联章句:除前引第十四篇宪问28章,还有第四篇里仁2章,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重要性:在孔夫子时代,知和智,两个字是通假的。《论语》书中“知”字的运用,体现一种认识论。我们不仅要养成仁者之心,而且必须有礼地表现出来,不要以为出发点好就可以不择手段。凡事要做到时间、地点、人物、目的、手段全部正确,如果缺少知识智慧,怎么可能实现呢。有智慧才能辨识善恶。
诠释:知识来源于学习,爱知求真,要有真诚的态度,要谦虚,要知道自己无知,要勤奋,要及时更新知识……
重要例句:
第二篇为政11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二篇为政17章,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七篇述而20章,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
第九篇子罕8章,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第十三篇子路3章,子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第二十篇尧曰3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附录2:三级关键词出现次数和关联章句
信38次 关联章句在第十五篇卫灵公18章。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义24次 关联章句在第四篇里仁16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敬22次 关联章句在第五篇公冶长16章。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直22次 关联章句在第十五篇卫灵公7章。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遽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勇16次 关联章句在第十四篇宪问28章。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又,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