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练习完300个音频之后
01.学语言没有捷径
先做一个申明:我并不是一个日语达人,也没法告诉任何读到这篇文章的人怎么在3天、30天、3个月内说一口流利的日语。我分享的只是自己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实践过的,自己感觉比以往在学校那种学习模式下有用的练习方法。我也对网上那些分享3天、30天、3个月说一口流利外语的帖子表示怀疑。偶尔这些类似的文章被推荐到一些平台的首页,自己偶尔也会点进去浏览一下,但是往往都失望而归,也讨厌平台的这种植入式的推荐,最终我将简述的APP也卸载了。很多博人眼球的标题,与其说是分享,不如说是在贩卖焦躁。而那些被3天、30天、3个月吸引的人,无非就是想走捷径。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就像有些人总是被骗一样,被人骗的人也别抱怨,如果你不是想着“天上掉馅饼”,又怎会被人家骗呢!学语言也一样,如果你不是妄想几个月内就掌握一门语言,那就脚踏实地去练习“听、说、读、写、译。”踏踏实实地练习,练习地多了,量变自然会带来质变。我能分享的也只是自己在不断练习中的一些感悟和体会而已,是一些非常笨的方法。如果你追求的是速成,那我所有分享的关于日语学习的文章应该都不合适你。
02.练习完300个一分钟的音频之后
最初开始日语朗读练习是2017年的3月。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大学期间从来没有朗读过日语文章,毕竟在大学混了4年。大学时的朗读,大部分是为了背诵课文,完成作业。从没有在意过语音语调,也完全不知道一篇文章中自己哪些音调读错了,哪个单词在句子中原本该音变的时候没有音变,一句长句中该停顿的地方没有停顿,整个文章读下来甚至背出来了,一开口还是错误百出。而大学期间,我们老师最重视的就是语法单词,单词语法背了之后,发现自己还是无法和外教愉快地聊天。这样的情况下难免就觉得沮丧,当然也会怀疑老师的权威。我认为自己的日语正式入门是出了学校之后,之所以说入门,是我并没有把认识五十音图算做入门,而是发现自己可以简单地活用一些东西,比如以前学习的语法可以随意地可以用的时候,自己可以很轻松地用日语表达一些东西的时候,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终于入门了。
在练习朗读之前,我也是个随便哪种方法都想尝试的主。在百度键入关键词“日语学习的方法”之类的。然后看人家介绍的各种方法,期间有太多的标题党,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标题党们印象不好,简直是浪费人的生命。不过还是搜出不少有用的方法,只是一一尝试之后,发现有些方法需要强大的意志力,而这往往是我最缺的。比如,我不喜欢背大本的单词书,也不喜欢背职场500句,日常口语300句等之类的毫无关联性的东西。我认为,如果强制性地去背诵,往往会把自己对语言的兴趣消磨殆尽。当然也有比较擅长这方面的伙伴,他们积累很多词汇量和句型。这类人是我特别佩服的。
我是通过百度搜索找到着重介绍朗读学习法的人的。她是北大的外聘教授,叫吴小璀,她在文章中介绍了自己学习日语方法:跟读录音,也就是口译练习中“影子练习”。她分享到,她的大学就是在跟读中度过的,她通过4年模仿、跟读练就了一口流利、漂亮的日语。文章的下方留有她的微信,我就加了她的微信,幸运的是她竟然接受了。以她为源头,我又在WX上接触到了她的一些学生,其中就有“重阳书生”老师。感兴趣的人也可以搜索一下他们的公众号,“得意忘形翻译杂谈”和“书生日语”不过他们更新的比较少了。
我发现优秀的人往往奉献精神也多一点。我加入重阳书生老师的学习群时,刚好他召集一批人进行组成一个朗读群(免费的),带读夏目漱石的《心》,因此夏目漱石的《心》便是我最开始用的朗读文章。重阳书生老师在群里发布他的朗读音频(骨灰级别的男嗓音,日语发音特别漂亮),我们听他发布的音频,作为朗读音频自行进行练习,练习完后录音打卡,老师帮忙指正,然后再重新练习再录音打卡由老师再次确认,直到没有错误。我每个音频练习练习50次,50次练习完后录音打卡,发到群里由老师指正。刚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有多大的用处,但是几个月后,我开始感觉到哪里不一样。后来因为个人时间原因,老师没有再带我们一起朗读,但是因为朗读的方式流程自己记住了,所以后来我也就一路读过来了。中途又参加了老师9月份开始的朗读收费群。3个月的朗读,我录下了80多个音频。课程完了之后,由于觉得朗读这种方法确实有用,因为那时候感觉自己的日语好像没有以前说得那么卡壳了,所以又一直练习。直到到今天(2018年10月1日),我的荔枝FM里面已经有了300多个自己录音的音频,当然不包括那些分享的翻译考试的课文、单词、听力材料等。
好像说了很多,还没讲到一些具体的方法,下面我结合老师之前教我们的方法以及一些自己的体验,谈谈具体的练习方式。
1.选朗读材料。
这个根据自己个人的喜好,我喜欢一些简单短小的散文,所以我买了一本《晨读美文》,是带有音频的哈!不选择名家的小说,是觉得小说谈的道理太深奥,而且有些话题还深重,我怕到时候因为厌弃材料而中途放弃了,所以选的材料都是明快的。最主要还是简短,一篇文章大概读分三次读就可以读完,没有一种没完没了的负担。而且每次读完一篇文章,会有深深的成就感。哈哈!我这种小人物就在这些小细节上找到自信的。不过后来备考中口后,我就直接将中口口语教程当材料,把教程上的课文拆分成一分钟左右的朗读音频,由于中口备考时时间比较紧急,所以我把练习的次数从之前的50次减少未20次。考试结束后,恢复40遍的练习次数。
2.最重要的是不要贪多贪快
每次朗读音频的长短就像老师说的:“由于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专注一本教材,精细研读,必有收获。另外就是不要贪更快的学习进度,专注于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专注当下,逐个突破。”音频不要截取太长了,比如我的练习速度大概是这样的:一个1分钟左右的音频,练习50遍,从听写材料到抄写材料最后录完音,最少要1个半小时,有时候还得花两个小时。而如果音频太长,我就会焦虑。为了完成任务练习时就会降低精确度。所以建议每次练习的音频最好不要太长。一个一个音频材料实实在在地练习,毕竟大部分人的学习是为了自己而学习,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学习。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一个东西,自己才是最清楚的。
3.以句为单位,一句一句读准确(这部分把老师的理论搬了过来)
最忌上来就通篇读。以句子为单位,一句一句攻克。如果句中有拗口的语块、单词,那就反复朗读拗口的地方,直到读顺畅。
快不是目的,准确才是。一定要读慢,读准确。
4.读多少遍
我是以50遍开始读的。由于一开始就设定了自己要读的遍数,所以材料的选取才要简短,反正我每次只练习一分钟左右的音频。这样正式的朗读50遍是50分钟,再加上一开始的听写和抄写材料,以及最后的录音,如果不出什么问题,我大概1.5H可以完成一个音频。
至于次数的记录,我也是完全照搬老师介绍的方式。(至于为什么对老师那么崇拜,是因为的他的发音比日本人还漂亮。什么是字正腔圆,我算是见识到了)。
我的记录方法:一张A4的纸,两只笔。因为我每次都是读50遍,所以就每行10个数字(1~10),用黑笔共写5次1到10就可以了。每读一遍,就用彩笔划掉一个数字,我的很多成就感就是在每次划掉一个数字时积累的。朗读的遍数和专注度可以保证朗读的效果。而每次划完一张A4纸, 我觉得就多了更多继续坚持的勇气和力量。
而至于想读更多遍的同学,那就更好不过了。朗读遍数总是多多益善。
5.音频的截取
这个就全是我自己摸索的了,当然每个人手机不一样的话也会有些差别。
我的手机是华为的,先在华为音乐播放器截取自己当天要练习的音频。然后在荔枝FM上以音乐的形式录音,录完音后点击保存,在草稿箱里就有音频。点击这个音频,用1次循环的模式播放,这个音频就可以无数次自动播放。然后我就会跟着音频读一遍然后划掉一个数字,直到50个数字划完。当然这中间我还做了一件事,就是将手机设置成了飞行模式,因为我不想因为别的事情插进来延长练习所需的时间,当然也是防止微信或者微博啥的软件叮叮咚咚地响使自己分神。
6.录音
最终的仪式感非常重要呀!刚开始,我即使躲在房间里录音都会紧张。
我录音的目的如下:①留下证据,以便后面对照自己是否有进步了。②记录自己练习的音频数,这样看着不断增加的录音个数可以给自己增加不少的成就感和信心。
每次录音都要求不带明显的硬伤(卡壳、读错单词),由于后面没有老师指导,所以自己的音调和断句可能做的并不是完全到位,但是音调上也不会有太多的错误,毕竟有音频可以模仿。
至于说朗读和口语有什么关系,朗读就是锻炼你嘴部的肌肉,用你的身体去记住日语,然后脱口而出。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很顺畅地和日本人聊天的,虽然还是会有一些错误,但是总是能啪啦啪啦地说啦。一些自己以为不会用的语法和词汇有时候会自动从嘴巴里蹦出来,连我自己有时候读惊讶了。我想这就是朗读和口语的关系:读多 了,嘴巴记住了,自然也说顺畅了。
日语朗读,我在路上,你要不要也启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