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里午休的间隙,零零碎碎读了点顾漫的《何以笙箫默》,很受感触。
身为编辑的顾漫真的是一个很细腻的作家,人物刻画得引人入胜,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无比真实。
最先吸引我的,是她在这篇十万字左右的小说的第一章写了句题记。我不知道是她自己想出来的还是直接引用,那是刘若英的《后来》中的一句话:“后来,我终于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
这句话里有很多遗憾,就像赵默笙最终出国没有和何以琛在一起也是很遗憾。
第二个特别让我喜欢的地方的就是开篇,没有过多的介绍两个人的过往及现状,只是一次缘分性的相遇,在超市。
我一直觉得那是一种很悠闲的环境,尤其是上班族下班之后在超市里推着购物车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
当我逛超市的时候,觉得超市对经济窘迫的人来说是个很痛心的地方,因为你看到了喜欢的之后什么都不舍得买。
而对于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来说,逛超市是件充满乐趣的事。你可以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必过多的在乎价格,无需急急忙忙,很随意,很自在。
我记得自己曾经为一块两块钱的雅客巧克力犹豫着不知该买不该买……
而在看了电视剧版的《何以笙箫默》之后,更加喜欢这种相遇。觉得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这样的相遇,在上海这个繁华之都,能进得了大型超市随意购物的,一定是生活条件允许,窘迫的只能进一些小的民营便利店。
前几章很喜欢,情节跌宕。后几章主要是传统的霸道逼婚、婚后秀恩爱,甜的要命,但也老生常谈,所以就放弃了。
电视剧也是,稀释加入了路远飞和萧筱――又是一对不打不相识的冤家,剧情很老套,只有钟汉良演的何以琛让我觉得很逼真。
在这部小说里,牵引住我的青春少女心的,是那一份充满遗憾与纠葛的爱情。
当看到这份爱情经过很多的曲折最终还是破镜重圆,心里反而不那么在乎了。
而在我那还有深度的语文老师看来,这里面有另一些、作者没有刻意去加入的东西。
她在假期里看完了《何以笙箫默》电视剧,那时这部电视剧播出已有一年了。
看完之后,老师说,她觉得什么样的人对什么样的人。你只有层次足够高,才能遇到和你同样层次甚至比你层次更高更优秀的人。
她说长华大学是复旦大学的前身,而这次选景的地点是北京大学。
也就是说,如果赵默笙没有进入那所大学,她将不会遇到何以琛,那么一切的“后来”都是扯淡。
这是她从这部电视剧里看出来的,也许是她自己牵强加进去的,也许作者并未有这些意图,但她说的似乎不无道理。
何以琛说: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那个人曾经出现过,其他人就变成将就。我不愿将就。”
然而,如果现在的他,不是名冠上海的金牌律师,集财富、地位、名望于一身,而是一个饭都吃不饱、穷愁潦倒的打工仔、农民工,他有什么资格说出这样的话?
爱情是纯洁的,但现实是冷漠的――这一点,全社会都已经发现,并大肆宣扬,甚至连情愫懵懂的我们,花季的少男少女都清楚。
在我的家乡,方圆百里,父母那一辈,甚至到了90后,从来就没有什么自由恋爱――在一个小县城里,没有人可以说自己不需要为生计发愁,结婚是一种生活的必要,而不是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添加剂。
所以我觉得,好的爱情、真正可以让人享受的爱情,是有条件、有地位要求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品尝得到。
只有那些工作允许,生活无忧的人,才可有权利、有条件以在工作之余谈一场轰轰烈烈的单纯的恋爱――因为爱情而恋爱,很随性,很洒脱,就是要找那个真正让你心动人,不为结婚、不为金钱、不为权势,凭心而爱。
而那些衣食不饱的人,必须为了生计放弃爱情。即使是恋爱了,但凡任何一个想活下去的人,都会在里面掺杂一些或多或少的不纯洁的东西。
爱情可以没有,但人不能不活。
最后再说一下我对网络小说的看法。
互联网发展的时代,写作成了门槛最低的行业。网络写手、签约作家不计其数,网络小说层出不穷。
虽然这些网络作品通常不被看好,被批成“垃圾”,但我觉得,任何一部小说吧,只要你换个角度去读,即使作者没有用心注入,你也会感到励志。
例如,读到职场霸道总裁的文,会发现只有自己优秀,进入了总裁的视线范围,才会被他所注意。
看到一些纯灰姑娘的文章,可以从灰姑娘上看到很多优秀的品质,比如善良、聪明、待人宽容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培养的。
看到一些大明星娱乐圈的小说,会觉得一个人只有自己足够发光,才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到自己身边来,从而进行选择
其实有时候,简单直白、充满罗曼蒂克的故事,会比那些老生常谈深奥难懂的哲学古文更加能够让人燃起希望的斗志,更加容易让自己选准目标为之奋斗。因为你喜欢那些小说里很传奇的人,你特别想要成为他们,而他们又很逼真,仿佛就是你生活触手可及的一个人。
而人对身边人的成功是最为嫉妒的。
所以其实只要换一个角度,网络文章也可以作为励志鸡汤。
虽然那里面的故事都是很不切实际的,但如果能够让人积极向上、燃起斗志,就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可以适当的看一些网络小说,如果能把握好自己的心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