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想谈一谈一本老牌名著 也是对很多人都产生很大影响的一本书
这本书自1919年诞生至今已经畅销100多年,销量高达7000万册。
但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本熟悉而又陌生的书。
说熟悉,是因为这本书无人不知,并且都能脱口而出那句经典:满地都是六便士,而他却抬头看见月亮;
说陌生,是因为很多人可能只是听过这句话而没有看过这本书;
同时这也是一本评价非常两极分化的书
有人觉着这本书的主人公抛家弃子,背信弃义,鸠占鹊巢,简直毁三观,不应该称为名著;
有人把这本书奉为精神向导;
那么今天我们就也来和大家聊一聊这本两极分化的世界经典:月亮与六便士。
故事梗概:
这本书是以“我”的视角进行故事讲述。主角思特里克兰德是在伦敦工作的证券经纪人,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按理说,主人公家庭幸福,和谐美满,他应该满足于这种人世的快乐才对。但是,就在主人公步入不惑之年,夫妻婚后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去了巴黎,抛弃了在外人看来很好的事业和家庭。
一开始所有人都认为查尔斯因为有外遇所以离家出走,并且一定在法国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但后来惊讶的发现,完全与他们想象的完全相反,他在法国独居一隅,身无分文,饭都吃不上。
所有人都理解不了,不惑之年,家庭美满,但却无任何征兆抛家弃子其理由竟然是画画,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名发大财。而查尔斯给的理由却是:我必须得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一样。没有人能够阻挡查尔斯画画。
随后因为查尔斯太穷了,实在是过不下去了,就得到了施特略夫的救济。施特略夫也画画,虽然在画画领域里是个平庸之辈,但是他却能够欣赏美,发现美,甚至能看出查尔斯是天才。
里边有段话是这样的:美,是一种美妙的,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人们动不动就谈美,实际上人们对这个词并不理解,它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力量。
果不其然,上帝开始折磨查尔斯了,查尔斯一病不起,不过还好得到了施特略夫和他爱人的救治才捡回一条命。
按理说,他应该感恩。但这家伙却背信弃义,并且还霸占了他的妻子,更重要的是他不是因为爱她才霸占,而是纯粹因为身体生理的欲望。
用现在话说,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渣男,无情的,冷漠的,不可理喻的大渣男。
但我却发现:有些时候他的肉体好像要对他的精神进行一次可怕的报复,他内心深处的那个半人半兽的东西把他捉到手里,在这种具有大自然的原始力量的天性的掌心里他完全无能为力。他被牢牢抓住,什么谨慎啊,感恩啊在他的灵魂里一点地位都没有。
在我和查尔斯见了几次面之后他邀请我看他的画,我虽然对绘画的技巧一无所知,但我还是感到他的作品有一种努力要表现自己的真正力量,而他正竭尽全力想挣脱某种束缚他的力量。
他的作品也给我一种感觉:他像是一个终生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寻找一座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庙,也不知道他所寻求的是什么不可思议的涅槃。
此时,我绝对没想到对查尔斯会有这样一种感情——我感到非常同情他。我明明是在描写一个残忍、自私、粗野肉欲的人,但在不知不觉中我竟然把他写成是个精神境界极高的人,我自己也觉得奇怪,但这是一个事实。
岛上画画:
全书到这里,故事已经进行了70%。
我个人认为剩下的30%的内容,也就是从第46章开始,是全书逐渐达到高潮的部分,是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这部分内容是查尔斯到达塔西堤岛之后的生活。
厌烦世俗社会的查尔斯登上了塔西堤岛的货船,这里远离文明世界,几乎与世隔绝,居住在这里的几乎都是当地的土著。但对查尔斯而言,这里似乎是他一直寻找的家园,也正是他一直在寻找的栖身之所。
到达塔西堤岛后,查尔斯与当地的土著女孩爱塔结婚生子。后来查尔斯患了麻风病,整个脸部变形,五官肿胀,因为怕被传染,其他人都跑了,只有爱塔和他孩子在他身边。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查尔斯画出了:惊世之作——伊甸园。
去给他治病的医生虽然不懂绘画,但是看到壁画后激动到呼吸都要停止了,不由惊呼:上帝啊,这是天才。
这幅画奇异而荒诞,好像是对人体的赞美诗,是宇宙初创的图景,是对大自然的颂歌,他使你感到空间的无限和时间的永恒,叫你产生畏惧感。
我想查尔斯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平静,缠绕着他的魔鬼最后终于被拔出了。他痛苦的一生似乎就是为这个壁画做准备,他受折磨的灵魂终于得到了安息。因为他一生追求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后来我查了下相关资料,这幅画画的是人们从生到死的过程,其实对应的是现实中高更的画作《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是一个哲理性作品。
因为这幅画的标题其实是经典的哲学三问,也是每个人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很多人在阅读这本书时候都会认为只是简单的现实与理想之间选择的故事,但或许不止这些。
我们可以去思考一个问题:当我们在谈论理想和现实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这会涉及到自我认识的问题,甚至会涉及到我这一生如何选择更有意义的问题,更直白一些,这些都涉及到人生意义的问题。而作者正是想通过查尔斯的故事与各位读者探讨。
说到这里,很多人都认为,在理想与现实间,查尔斯选择了理想,这是作者的主张,也是本书的核心主张?但如果真如此,这本书和普通的励志鸡汤故事又有什么区别?作者一定认为无论付出多大代价只有选择理想的一生才值得过吗?我觉着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在毛姆三部曲中对于“人生意义”这一沉重问题的回答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而在这本书中我认为作者依然给出了不同的选择。而这个选择就隐藏在这我踏上塔西堤岛后遇见的另外两位朋友。
岛上插曲:
在我踏上塔西堤岛后遇见了两个人,一个是阿伯拉汗,一个是布吕诺船长。
阿伯拉汗是圣托玛斯医院著名的外科医生,有很好的前程,按照世情推论,他在医生这个事业上肯定可以飞黄腾达,他在地中海度假时候也一心想着回到医院就职。
但是一天清晨,他乘坐的那艘货轮在亚历山大港靠岸时,他从甲板上看着阳光照耀下的城市,看到阳光和碧蓝的天空,他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突然间他感到一阵狂喜,有一种无限自由的感觉。
当时就打定主意在亚历山大度过了,所有的人理解不了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我甚至怀疑他是否需糟蹋了自己,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磅,吃香的喝辣的不香吗?但他却选择一个收入勉强够生活的地方生活。但这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
这也让我思考,究竟什么才算是成功?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另外一个是跟查尔斯很熟悉的布吕诺船长。
他原来和妻子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因为一点小差错使自己一文不值了。于是他借钱买了个无人居住的小岛,在这里开辟新生活,愣是把一个灌木丛生的小岛捯饬成了一个种植园。
布鲁诺船长说:我干的每一件事都是白手起家的,和查尔斯一样我也创造了美,而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我们的生活很单纯,很简朴,有人认为劳动的幸福是句空话,对我来说可不是这样,我深刻感受到这句话的重要意义,并且我是个很幸福的人。
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如果全书没有这两个人物的出现,会怎样?
至少我会觉着这本书的故事,关于天才的诞生的故事会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并且像是悬在空中,没有根基,或者我会认为这就是一个普通的追求理想的鸡汤故事。而在这本书快要结尾的时候,这两个人物出现了,并且所表达的意思好像是与全书追求理想的主旨是截然相反的。为什么?
我们上一期有说过,毛姆的作品很多是在对生活意义的追问。而在这本书中,对于人生的意义,什么样的生活是幸福的等这些问题的回答中,作者并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而是给出多种答案,人生并没有也不应该局限于一种定式,而对于什么才是值得的一生并不应该只有一种价值观。
就像是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究竟什么样的人生值得过?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交给读者本人,我觉着这是毛姆将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人物写进书中的原因。
毛姆与叔本华:
另外跟大家分享一下读书的心得。我们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如果能够了解这本书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个人的经历,或许会对一本书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拿月亮这本书来说,其内容不光是关于高更或者关于查尔斯的故事,也是关于毛姆自己的故事。
毛姆在海德堡大学读书时候,其实深受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意志的客体,意志的显出,意志的镜子。所以毛姆认为,人类总是被某种力量(意志)操控着,因而在平静的生活表面之下,总涌动着挣脱枷锁的欲望和激情。
在这本书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查尔斯被这种力量所控制,无法自拔。不仅如此,毛姆本人其实也一直挣扎在现实与理想,艺术和生活的矛盾中,挣扎在探寻和逃避,希冀和失望中,为了摆脱现实存在的痛苦,叔本华提出了两种解脱方法:艺术和禁欲。
他认为纯粹的艺术是挽救自我毁灭处境的良药,而禁欲使人能够获得澄澈宁静的内心世界的最终选择,所以毛姆笔下的查尔斯则通过对世俗社会中金钱,名望的摒弃,对纯粹艺术的追求,进而获得灵魂的救赎。毛姆笔下的查尔斯如此,毛姆本人又何尝不想如查尔斯一样呢?
最后,整本书中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毛姆在这个故事中对人性的探索。因为人性太复杂,不太好说,所以我们也不做过多的分享。
最后的最后,我想以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 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当然我也知道,或许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那么的幸运,甚至人生过半也都没有发现自己的人生使命,但我依然祝福每一位朋友能够像这本书中的布吕诺船长那样通过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简朴,单纯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