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恐婚,我却敢定婚期了:想通这点,你也不用慌

刷到过一句很扎心的话:“现在再看到婚车里的新娘,很难像小时候那样由衷羡慕了。”

有人说“怕的不是结婚,是婚后要面对的鸡零狗碎和未知风险”,有人吐槽“网上刷多了男女对立的声音,连认真谈恋爱的勇气都少了”。

确实,现在无论打开哪个社交平台,关于婚恋的讨论总绕不开焦虑——彩礼矛盾、婚后分工、单身被催婚,好像曾经象征幸福的“婚姻”,渐渐成了很多人眼里的“选择题”,甚至“难题”

我和男朋友却在这样的氛围里,坚定地把“结婚”提上了日程。身边朋友问过我:“现在大家都怕结婚,你们怎么这么坚定答案:我们是初中同学,认识有十几年,从校服到职场,看着彼此从懵懂少年长成能独当一面的大人。

我们的三观相合——都觉得“努力工作是为了更自由的生活”,而不是“必须攒钱买多大的房”;消费观也合拍,不会为“该不该买奢侈品”吵翻,更愿意把钱花在一起旅行、学新技能上;就连最容易有矛盾的“未来规划”,我们都能坐下来慢慢聊:他支持我写公众号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也理解他偶尔想“躲起来”放空的需求。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更多的是“你说的我都懂,你要的我都愿意配合”的默契。

但我从没想过用自己的选择“说服”别人结婚。相反,我觉得,“要不要结婚”这件事,早就不该有“标准答案”了。

现在的年轻人,早就不是以前那样“为了改善生活才结婚”的状态了。我们能自己赚钱买房、买车,下班回家能舒舒服服点外卖、追喜欢的剧,周末约朋友爬山、看展,一个人的日子已经足够热闹。

另外,同为年轻人,我深知工作已经够卷了,白天要应对KPI或者难缠的客户,晚上只想瘫在沙发上放空,哪还有精力去磨合两个家庭的习惯、去处理恋爱里的猜忌和矛盾?

更何况,婚姻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避风港”。好的婚姻确实能让人减少一些人间疾苦,累的时候有人搭把手,开心的时候有人分享,生病的时候有人细心照顾,就像多了一个最靠谱的“人生队友”;可要是遇错了人,婚姻只会变成消耗——要迁就对方的坏脾气,要承担本不该有的压力,最后反而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团糟。与其在坏婚姻里内耗,不如一个人先把日子过明白。

所以如果选择不结婚,也完全不用慌。日子是自己的,按自己的节奏过就好。

不用因为“到了年龄”就急着相亲,也不用因为父母催婚就焦虑失眠。想先拼事业,就沉下心去提升专业能力,让工作成为自己的底气;喜欢安静,就把小窝布置成喜欢的样子,养只猫、种点花,每天下班都有盼头;想多交朋友,就去参加兴趣社群,徒步、读书、学烘焙,慢慢认识同频的人——比起“为了结婚而结婚”,把自己的日子过舒服、过踏实,才是最该做的事。

更重要的是,要给自己多搭几个“人生支点”。别把所有期待都放在某一段关系里,不管是婚姻还是恋爱。

可以是和家人的连接,比如跟父母好好沟通,让他们知道“你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慢慢消解他们的顾虑;可以是靠谱的朋友,难过的时候能随时打电话,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人愿意搭把手。这些支点就像房子的柱子,柱子越多,你的人生就越稳,哪怕少了“婚姻”这一根,也不会轻易倒塌。

还要记得多和社会保持连接。有一份能让自己经济独立的工作很重要——不只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能接触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风景,让自己的世界一直保持新鲜。哪怕只是周末去菜市场逛逛,和摊主聊两句,都是在给自己的生活“添活力”。

综上所述

我选择结婚,是因为我幸运地遇到了能和我同频的人;但我也知道,很多人没遇到,或者就喜欢一个人的自由——这些选择都没有错。重要的不是“有没有结婚”,而是你有没有把自己的人生,过成让自己满意的样子。

婚姻不是“人生的必答题”,而是“加分题”。遇到对的人,愿意一起面对生活的风雨,那结婚是很好的选择;没遇到也没关系,一个人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同样很精彩。

好的生活不是“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而是“按自己的想法,把日子过踏实、过开心”。至于结婚与否,不过是实现这份“好”的,众多方式里的一种而已。

你不需要活得像任何人,你只需要活得像自己!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