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入门(4)

阳明悟行学宫授权图片

作为王阳明先生哲理人生的核心思想命题的“知行合一”,乃是阳明先生于贵州“龙场大悟”后的思想结晶,具体而言,是“龙场悟道”次年,即公元1509年,在贵州的贵阳书院讲学时明确提出的。

需要大家知道的是,关于知、行的问题,从儒家五经《尚书》提出“知易行难”开始,便有着众多纷纭的说法,而其大成者便为朱熹所提出的三点:“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知行相须”,而到“知行相须”可以说再往上一步便为“知行合一”了。

所以,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思想一是已达到了宋学之巅峰;二也是达到了中华思想的巅峰。

总书记在多次场合提到“知行合一”思想,提出“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实干家”。

而我们知道的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行知”,便是源于“知行合一”思想。

那么到底什么是“知行合一”思想呢?

是“理论联系实际”吗?

在这里,我要讲此点应从两方面来看:

从阳明先生的本底哲学理念而言,“知行合一”是有更深层次的蕴意的。

阳明先生讲:“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里,有一个故事:王阳明的大弟子徐爱有一天向阳明先生求教“知行合一”的思想,阳明先生打了一个精彩的比喻。

他说了八个字“如好(hǎo)好(hào)色,如恶(wù)恶(è)臭”,什么意思?

就是当你看见漂亮的、美丽的事物时,你就心生好感,这认知到美丽的意识就是知,而心生好感就是行,此二者是同时发生的,并不是等你看到了美丽的事物之后,再经过思虑,然后才心生好感。

同样,你闻到臭味之时心生厌恶,二者也是同时发生的,这就叫“知行合一”,有意思吧?

当然从经世济用的角度,“知行合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王阳明先生之所以为古今中外的人们所推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王阳明不仅作为一个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说的好,而且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他干的更好!

反观古今中外,很多哲学家、教育家只会空谈,对社会、国家、民族、人生没有半点益处,反而成为阻碍社会发展前进的负能量,这就叫“空谈误国”。

所以,在历史的今天,我们应推崇“知行合一”的思想,推崇“实干兴邦”的理念,推崇“工匠精神”,以“知行合一”的思想来打造自己的真功夫,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造自己的完美人生。

阳明悟行学宫原创,欢迎分享;如需转载需联系作者授权

图部分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知行合一”之前 《尚书·说命中》:“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我们知道一件事情并不算太难,真正困难的是要去做这件事...
    段壹来了阅读 1,922评论 1 10
  • 星期五是个大多数人喜欢的日子,我现在也喜欢。喜欢的原因是终于结束了近乎痛苦的一周!说痛苦一点也没有抹黑的...
    秋风秋雨阅读 22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