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对于这节课的理解点是认识“路程、时间、速度”三个概念,其中又以理解速度为重,知道速度是一个单位时间行的路程,感知速度有快有慢;探索“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在教学当中,我努力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改造成数学知识。课前让学生自由阐述什么是路程?时间?速度?从中提取到学生对于路程、速度、时间的生活经验,知道从某地到另一地之间的距离指的是路程,几小时几分钟几秒钟指的是时间,而关于速度的认知仅仅还在,汽车开得快慢与速度有关。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每小时每分钟行的路程叫做速度,我设计了庆国庆动物园里举行了跑步比赛,通过计算1分钟跑的路程来比较它们的快慢,引出速度的概念。接着,通过“出现各种动物的跑步成绩”寻找速度,加深了对速度的理解。从“跑得最快的就是猎豹,它每秒能跑30米”直接找到猎豹的速度,到找出“乌龟2小时爬240米”这样隐藏在路程与时间里的速度,在深刻理解速度是一份数的同时也感知了路程、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路程÷时间=速度,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就水到渠成了。经验改造成知识后,对于路程的概念应当是:几个单位时间一共行的路程;速度:一个单位时间行的路程。明显,个别学生还是会混淆,分不清。这是因为以下这步今天没有到位。
将新旧知识串联。不管速度还是路程,它们指的都是路程,是“一个单位时间行的路程”与“多个单位时间一共行的路程”之间的联系。与之前孩子学过的一倍数、几倍数去串联,速度其实相当于一倍数,路程是几倍数,这样学生就能理解得更彻底。虽然设计了线段图加以理解,但是没有把这材料用好,用透。
一堂课,你需要知道学生理解的点在哪里,教师理解的点在哪里,用什么方法去打通、构建,这课就清爽了。
说人话就是:这节课一开始就按语文课的模式走,认识“路程、时间、速度”三个概念,着重理解“速度”的意义,通过线段图加以辨析“路程与速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最后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