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找我做咨询,今年他们学校幼小衔接班里有个特别难管理的孩子。一个月的学习,孩子学会的太少了,老师给家长沟通不畅,闹的家长极为不满,她看出了孩子家庭教育有问题,但是又不能说服家长改变!之前,也给他们学校做过家庭教育讲座,家长们都比较认可,所以她希望我能给家长见个面,帮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我作为公立在编教师,明文规定不得参与任何机构工作。但是,作为一名家庭教育爱好者和一名自认为有教育情怀的人民教师实在不忍心看到还没有入小学就对学校老师有如此排斥反应,决定帮助孩子和家长。
见到孩子,我看到的是和其它初入小学的孩子一样,是一个天真烂漫的淘气鬼。通过和代课老师交流,得知孩子上课从不听课,不是钻桌子就是大声喧哗,如果老师训斥他,得到的要么是大哭大叫,要么是跑出教室的后果。而且,老师还说,因为他们是私立学校,来这里上学的孩子都是看中了学校的品牌质量和教学方法。平时,为了能让这个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上课的老师也是费劲心思了。可是,一个月过去了,孩子学到的少之甚少,现在,孩子家长质疑学校教学质量和老师对此孩子的管教情况。甚至,孩子妈妈要状告教课老师不负责任使得自己的孩子一个月什么也学不会……
听了这些介绍,我首先向老师确定了孩子没有智力方面的缺陷吧?老师肯定的回答后说这个孩子爱说谎?为何?原来,每次老师检查孩子作业时他都说我妈妈不让我写,问过父母后得到的答案是他自己不写,而且妈妈天天给老师抱怨,回家学作业好困难,什么也不会,真不知老师教的啥……还有一次,孩子哭叫不来上学,问原因,孩子说爸爸妈妈总吵架,所以不想来上学。听了这些,我大体心中有数了!约谈孩子妈妈,见到了一个说话急切表达观点的女士。了解孩子情况,妈妈用不太友好的语气质问:难道我的孩子比别的孩子笨?老师教学有问题,还能怨孩子?我交了一千多元学到了啥?看她情绪激动我想到了心护师学习中的“先跟后带”处理情绪法,让她尽情发泄自己的不满后,再看看她给孩子的到底是怎样的家庭环境,又在孩子身上用了什么教育方法。家长说,自己工作很忙,老公挣钱自己花,而且她和孩子爸爸平时沟通很少,感觉自己好难,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一定要选择最好的学校,花再多钱都能接受!现在到好,最好的学校什么也没交给孩子,她忍无可忍……,平时,她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认为别人能做到的她的孩子也一定能做到,所以,想尽一切办法挣钱给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听了妈妈的叙述,不难确定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和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完全存在问题。首先,家庭环境不用说,最重要的是“砸钱式教育”。可见,再一次印证了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个问题家庭的观点!
和孩子妈妈交流很多,且不说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有多深,我只想说,孩子只是个孩子,我们不能把大人的能力全部贯穿到孩子身上!更不能用“砸钱式教育”代替自己应该尽得教育义务。现在很多家庭都存在一个共性:焦虑的妈妈,隐形的爸爸。妈妈作为孩子的半边天,要工作,要做家务,要接送孩子,要教育孩子……各种繁杂的事情都会影响到妈妈的情绪。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有丝毫不尽人意,妈妈就会大发雷霆的数落孩子。尤其是马上要升小学的孩子妈妈,她们存在着更多的焦虑和担心!开学前会选择各种辅导机构给孩子做好幼小衔接。衔接班也是要求孩子学到知识,学到习惯,学到懂事,学到小学该学的一切。试想,孩子如果不能按照妈妈的要求完美的做好妈妈想要的,就开始言语讽刺:你真笨啊,恁老师讲课你没听吗?你不知我交了多少钱给你上辅导班吗?就你这样的学习态度,到了小学也是学渣……,此刻的孩子,还没入小学就只感受到学习的痛苦,开始恐惧,焦虑,甚至厌学!而孩子爸爸呢?忙完工作回家后,每每听到唠叨、鞭策的声音,开始和妈妈针锋相对或言语相讥,又或者视而不见……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怎还有学习的心啊?
再者,有些家长太高估孩子的能力,时刻攀比“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理念。其不知,孩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身心发展规律也不断变化。6-7岁学龄儿童的独立性和坚持性是不够的,他们自制力差,还不善于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容易违反纪律,更不能完美的做好家长的任何要求。同时,这个阶段的儿童也是心理发展的转折关键期,他们的生活范围和社会交往在逐步扩大,开始面临集体学习的问题。但是,学习并不是此阶段孩子的意愿和兴趣。此时的学习只不过是社会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和必须完成的义务。而对于不是自己的兴趣或意愿之事,孩子肯定是排斥的。此时,家长要做的是怎样引导孩子喜欢学习,而不是责怪和埋怨孩子不会学习。此外,这一时期的儿童也是个性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他们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从以往的外部评价发展为内部评价。如果这个时候的父母再对孩子有负面评价的话,孩子就会转为自我的负面评价。比如,你认为孩子学的不好,孩子就会破罐子破摔给你看,反之亦然!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的转变中。其认知能力以学习知识为基础展开,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具体运算性是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比如,很多妈妈说,马上要上一年级了,孩子10以内的加减法还得掰着手指算,这还怎么上一年级啊?一年级的时候还能跟上课吗?可见,家长在不了解孩子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就有了过分评价和严重焦虑。此阶段儿童发展规律就是从手指的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一个重要过程。既然是正常的发展规律,为何要要揠苗助长呢?更多的家长把自己的过渡焦虑带给了孩子,让孩子违背发展规律去满足家长“好面子”的攀比心理。请相信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适应小学;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我们做家长的只需陪伴孩子养成学习和生活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静等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