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纪录片《生门》,最大的感受不是妈妈的伟大,而是她们的卑微与挣扎。
第一集出现的,2013年除夕之夜,120送来一个身份不明的产妇,孕40周,胎死腹中,她要求医生马上救她。可是,除了自称“刘丽”,所有个人信息拒绝透露,最后医生在警察的见证下为她施予手术。看着她在病床上疼成那样却只字不吐,既为她感到悲哀又觉得愤怒。“繁衍是人类最大的本能”,真是莫大的讽刺。
夏锦菊和曾宪春,她们的生产经历非常相似,已经生下两个女儿,却还想搏命生儿子。夏锦菊的胎盘长在前两次剖腹产疤痕上,凶险性前置胎盘,生产过程中遭遇血崩,再三请求医生为她保子宫,因为她才33周岁。为保子宫,手术中她的心脏2次停跳,医生最后果断为她切除子宫。河南产妇曾宪春,妊娠晚期子宫穿透,母子命悬一线,丈夫和小姑子在手术室外痛哭流涕,忏悔想生儿子害苦了大人。所幸,她们遇到妙手神医,在鬼门关门前走了一遭回到人间。
郑明清之妻陈小凤,这个从小被拐卖、连名字都是冒用的可怜女人,身怀双胞胎,中央型前置胎盘,重症糖尿病,随时像定时炸弹一样面临大出血危险,躺在病床上的她始终神情麻木、一言不发。当医生一再催促郑明清去筹钱,跟他说“没有钱恐怕你的期望值要调整”、“你在哪能用五万块钱买3条人命”时,他一筹莫展依然坚定“大的小的都要保”。屋漏偏逢连夜雨,贫贱夫妻百事哀,当然老天眷顾,母女三人平安就是最好的结局。
肾病综合症产妇李丽,怀孕25周双脚严重浮肿,求医无门本打算将胎儿引产,医生分析病情后建议她采用激素疗法保住这个来之不易的孩子,夫妻最终同意放手一搏,“母子平安”成了这个家庭最大的期盼。当李丽在手术台如愿听到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并确认孩子正常后,终于放下十月包袱,在手术台上鼾声如雷。
最幸福的莫过于脑瘫孕妇张颖,她的父母绝对称得上是世上最好的父母,在养育她的过程中可想而知的呕心沥血,一路护送着她长大,让她读书、助她开网店、帮她成家,现在期盼她有个孩子来使她的小家庭更稳固。镜头前,她的人生除了脑瘫,似乎顺风顺水,生下女儿小核桃也是得偿所愿。当然,看完全集我依然对她的父母最敬佩。
相较之下,身患妊娠高血压的产妇李双双,就没那么幸运。在老家检查据说生下残障儿的几率很高,被优生科判定胎儿发育不良,一家人认为从优生优育角度孩子就不该留。产科医生劝他们试一试,丈夫和公公勉强同意,但一再担心孩子送进新生儿科会“人财两空”,果然一语成谶。这个躺在床上很少对腹中孩子去留发表主张的孕妈妈,就像携带着一个无声的子宫,无可奈何花落去。
《生门》的故事里,大多讲述的是危重孕妇,她们几乎都经历了剖宫产,很多还在手术中险象环生,甚至有些为此丢了性命。镜头里面,记录下了多少焦灼等待的泪水,就有多少如释重负的欢笑。有温暖的人和暖心的故事,也有面目可憎的塑料亲情。不乏人性的恶,也不乏人性的善。更重要的是,它让你见证产房的人生百态。
当镜头略过每个躺在病床上肿胀发胖并不美丽的产妇,略过每个满身血污从子宫里取出的婴儿,略过每个手术室外焦灼等待的亲人,我几乎每次都要眼含热泪。那些“儿本生母奔死”的时刻,最终“母子平安”或“母女平安”四个字,其实承载了多少期盼和幸运。
也许就在三四十年前,生育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妇女还算是件粗粝而自然的事,孩子就像长熟的瓜果,瓜熟蒂落。而到了现在,不孕不育、孕育艰难、生产凶险,似乎身边不乏此例。那些表面平静内心波涛汹涌的产妇们,在生命的关卡,哪里顾得上自个儿的悲悯,唯一要义就是拼命活着,尽快给即将出生的宝宝一个呼吸的机会。
母亲哪里伟大,她怀胎十月一朝分娩其实带着多少的卑微与挣扎。
母爱哪值得歌颂,她的名字已然就是使命。
她不出彩、不坚强、不伟大,她生你时可能哭过喊过痛放过狠话说不生了,可是生完她就眉开眼笑了。
她可能不是百分百的妈妈,却一心想给孩子百分百的爱。
你的出生,对她已经是一件美好的事,值得为之祝福。
她的心似山高水长,她的身影柔弱如草长。
请一定善待你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