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寻找父亲”到“成为父亲”

【本文1235字,距离一年内10万字父职专题文章目标完成还差71083字。】

《父性》第二十三章——“寻找父亲”。

在系统性地剖析了父性的历史演变、现代困境和种种病态“退却”之后,作者将视角从批判转向了探索,深入探讨了“寻找父亲”这一普遍心理现象背后的深刻含义以及可能的出路。

“寻找父亲”并非简单地寻找生物学上的父亲,而是指现代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内心对于秩序、界限、方向和意义的渴望。这是一种对父性心理功能的呼唤,而非对其权力地位的回归。

1. “寻找”什么?——寻找父性的心理功能

人们真正寻找的,是父亲所能提供的、母亲通常无法替代的几种关键心理功能:

· 秩序与规则:寻找清晰的界限、是非对错的准则以及稳定的结构。父亲代表“打破与母亲的共生融合”,将孩子引入一个有关规则和社会的世界。
· 方向与意义:寻找生活的方向、奋斗的目标以及超越家庭的价值。父亲传统上是将孩子“引向外部世界”的向导。
· 差异与认同:通过认同与父亲相同的性别特质,男孩形成男性身份;通过与父亲的不同,女孩确认自己的女性身份。父亲提供了“他者性”的参照。
· 勇气与冒险:寻找面对挑战、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父亲常被视为鼓励冒险和承受风险的角色。

2. 为何要“寻找”?——现代性带来的空虚

“寻找”的行为,恰恰印证了父性在现实中的普遍缺席(无论是物理缺席还是心理枯竭)。在一个快速变化、价值多元、传统崩塌的时代,个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内在的“指南针”和“压舱石”,而这些功能原本是由有效的父性提供的。

3. 去何处“寻找”?——内在化与象征化

作者指出,真正的寻找不是向外寻求一个外在的、全能的拯救者。健康的“寻找”方向是向内和向上的:

· 内在化:将“父亲”的形象内化为自己心理结构的一部分。即培养自己的“内在父亲”——一种整合了秩序、责任、勇气和判断力的心理功能。这意味着个体成长为自己的引导者。
· 象征化:在更广阔的文化领域寻找父性的象征性替代。例如,在导师、上司、历史人物、文学艺术中的英雄形象,乃至某种崇高的理想或信念(如科学、艺术、宗教) 中,找到能提供方向和意义的元素。
· 关系化: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尤其是与导师、良师益友的关系中,体验一种非权力压迫的、引导与启发式的“父性”功能。

总结:从“寻找父亲”到“成为父亲”

“寻找父亲” 的最终指向,并不是找到一个完美的外在父亲,而是揭示了一条个体和心理层面的解决路径:

1. 它承认了需求:首先确认了父性心理功能对人类心灵健康和发展的不可或缺性。
2. 它转移了焦点:将解决问题的责任从对外部父亲的抱怨,转向对自我内在建构的期待。
3. 它提供了希望:指出父性可以作为一种心理功能而存在,这种功能可以由不同的人(包括女性)或文化客体来承载,更重要的是,可以被个体自身所内化和培养。

父性的未来,不在于复古,也不在于消亡,而在于蜕变:它从一个必须在外界寻找的权威对象,转变为一项需要在自己内心努力建构的心理成就。

“寻找父亲”的旅程,最终引导我们不再是寻找一个可以依赖的巨人,而是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可以肩负责任的成年人。这既是每个个体的成长任务,也是整个社会文化重建健康父性形象的唯一出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