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有家长问:沈园,这周还住宿吗?
答:还没有确定,感冒的孩子比较多。是不是要带奶奶去上海看病?
周四早上,送孩子的外公说:早上起来,元宝就说要住学校了。
周四中午,家长电话过来:沈园,今天住宿吗?我怎么没有看到报名贴?乐乐一早就自己收拾好自己的行李了。
答:有住宿,因为你上周提前预约了两周,所以我直接帮你报名了。
临近放学,问儿子:你今天住学堂吗?
答:住,我要和我的同学一起玩。
问:妈妈不住哦,你自己和小朋友们一起住,可以吗?
答:你走吧……
最初的时候我始终不舍得孩子住宿,就如老大初上初中时,以想多留在身边宠宠为借口,拒绝了住宿的安排。一是觉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实在没几年在自己身边,二是觉得青春期的女生还是在身边多沟通多关心比较好。
后来有了老二以后,也始终认为家长的责任是要多陪陪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对于比较小的孩子的住宿不可避免有一种逃避责任的感觉,甚至认为是对孩子的变相遗弃(心理)。
对于好儿郎本部的一半以上孩子的住宿,最初从情感上是没法接受的,心理默念:怎么有这种爸妈?刘老师的解释是:对于工作比较忙的家长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在学堂住宿,生活规律,不容易生病……
艾肯的住宿体验的前提是:
1.以一周一天的住宿,协助孩子建立集体生活的模式,适应集体生活。
2.促进每年两次长途游学过程中带队老师的工作达成度。
3.适合参加的孩子:3.5岁以上,安全感比较足。
4.有利条件:孩子对环境和老师比较熟悉,适应比较容易,同班同学的游戏和共同生活可以消除部分不良情绪,情绪过渡比较自然。
两次体验的总结:
1.安全感比较差的孩子睡前会有哭闹的现象,体验不见得感觉好,所以建议住宿一定不是家长单方面的决定,而是孩子同意后的集体决定。尊重对孩子而言很重要,对他来说,你考虑的是他的感受,你是爱他的,他是重要的,而不是被遗弃的。
2.室外和室内的活动量比较大,有助于体能的提升。通常孩子放学以后家长不见得有时间带孩子外出活动,住校的娃4:30-5:30的户外活动量基本保证,6:00-7:00的室内活动量也可以保证。在活动的同时,增加了孩子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自主性。
3.视频的观看时间有控制,一方面保护了视力,另一方面也鼓励孩子自己寻找喜欢的活动,生活规律大大提升,同时保证了阅读的时间。
儿子通常睡觉需要拉着我的手,或者需要安抚才可以入眠,我没有办法想象,我不在身边是如何入睡的,曾经我一度以为他肯定会拒绝离开我单独住宿。在带着他两次住宿后,第三次换同事值班,居然自己要求住宿,催促我早点回家,那一刻我的感受是我被遗弃了,而不是他被遗弃了。那一刻我也深深体会到在家我单独的陪他,其实他也很无聊,还不如陪着同学们一起有意思。那一刻忽然想起担心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家长,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社交家,只要你给机会。
最后想说的是,娃真不能全看书养,毕竟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所处的环境不一样,适合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