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刷屏我的朋友圈的,是一个靠端盘子打零工蛰伏海外30年、一朝震惊数学界、被誉为“北大扫地僧”的数学家--------张益唐。
张益唐说如果当初回国的话,因为躲不开的世俗压力,他绝对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他说:“我欣赏美国的地方是你在一个快餐店打工,在一个超级市场收钱,没有人看不起你。在美国我还是我,但回了中国我就不是我了。”
在外国端盘子又一次被罩上了光环,而且借力张君的成就,显得更为炫目。
虽然说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端盘子在国人看来不算什么正经的工作,一般大学生也不愿意干这种不需要什么文化知识就能干的体力活儿。但是为什么到国外以后很多人前仆后继地去端盘子呢? 是因为在外国端的是金盘子吗?(当然是开玩笑!)
非常有幸,我在国外的第一份工跟“北大扫地僧”念完博士以后的工作一样:在赛百味端盘子。端盘子是个统称,我的工作包括给顾客做三明治,收银,准备蔬菜肉类,擦桌子,扫地,等等。这份工作我做了整整一年,可以不夸张地说拥有第一手感受,应该有资格来聊聊在国外端盘子这个话题了。
01
没有选择的选择
在国外端盘子,也只是个体力活儿:脏,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速度或质量达不到会招老板骂。其他可以归于这一类的工作,还有清洁工、油漆工、剪草工、洗衣工、收银员、店员,等等。
但是当我初到新西兰几天,就找到这份工作的时候,我却觉得很幸运。
因为我没有太多选择。
很多人跟我一样,出国,就意味着对过去的清零。
人脉,学历,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甚至存款,统统清零--------
人在他乡,无亲无故;国内的学历、工作经验不被雇主承认;主业本来是写字和演讲,但这里通用语言是英语,我的专业没有了用武之地;折腾出国花掉了大部分存款,剩下的以5:1的比率一换就没有多少,然而一睁眼就需要吃饭、住宿、坐车......
在起点几乎为零的情况下,有个工作能够生存就不错了。何况还找了个洋人快餐店,糊口之外,还能练练英语,我还有什么不满的?
先让生活正常运转,才有希望朝着良性发展。
很多出国的人和我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是那种清零的感觉,一切靠自己、迫不及待要立足的感觉,应该是相似的。
张益唐当年博士毕业后,因为博导不给写推荐信,没有被任何研究机构录用,又不甘心回国,自身除了数学也没有一技之长,为解决生存问题,到餐馆打工应该是不错的权宜之计。
02
端盘子也能心安理得
说实话,在国外端盘子还是有一些跟国内不一样的地方。外国的月亮并不比我国的圆,但是说到端盘子,可能比国内端盘子的环境要好一点。
首先,端盘子足以让一个人过上尚可的生活。
因为有法定最低工资和最低工作时间的保障,全职端盘子的人足以糊口。
举例来说,2016年新西兰每小时最低工资$15.25, 全职工每周最少40小时,扣除 10.5%的税,每周最后到手545左右。如果跟人合租房租一周大概150-200,剩下的钱做日用绰绰有余。(虽然不能这么算,但是参考一下国内同工种薪水,换算成人民币一个月是多少: 545x5x4周=?)
第二,端盘子跟在事业单位和大公司工作一样,都有公休假,病假和每年4周年假,带薪。我原先不怎么了解,辞职之后几周,发现赛百味继续给我发薪,以为搞错了,打电话去问才知道因为我只休过几天假,他们就把欠我的假期折成薪水付给我。偶尔也有老板没有付够假期薪水被员工告上专门法庭的例子,无一例外都是端盘子的赢了。
第三,顾客大都很有礼貌,请和谢谢常挂嘴边,说他们假模假式也好,但是让人心情愉快是真的。我工作那一年,没有遇到过来自顾客的歧视和刁难。倒是店里来自附近岛国的经理,偶尔对员工有点不够和气。但她只是一个雇员,还要靠员工干活给她创业绩,也不敢怎么过分。
第四,这个工作不会成为你的黑历史,只会为你的简历添彩。
如果一个人大学毕业生,没有找到对口工作,去做端盘子一类的活儿,写进简历不仅不会被嘲笑,还会有一种正面影响。曾跟几个在不同行业做高管的人聊过这个话题,他们不约而同都赞成年轻人没有工作就去打零工,而不是拿失业救济等着合适的工作,或者在家啃老。他们认为这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积极生活的态度,而且那些看似底层的工作,能教给人很多关于生活、职场和人际关系的宝贵经验。
人们对端盘子的看法也可以从我和同事们的伴侣身上看出来。我的端盘子的同事们,男/女朋友和伴侣各行各业的都有,包括我们一般认为的白领、金领、铁饭碗,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的伴侣/朋友的工作低人一等。我端盘子期间,跟未来的老公去参加他们公司高大上的年会,他大大方方地跟同事介绍我的工作。
最后,这个工作,很适合心有所属、但心中所属又不足以糊口的人,因为下了班你就可以把它抛在脑后。
我的同事们上班时都是一式工作服,下了班却有完全不同的生活。比如我的副经理是个单亲妈妈,摄影爱好者,在网上有自己的作品网站;一个韩国大姐星期天变身教堂的声乐教师;那些兼职的大学生,下班后就一头扑到专业学习上面。张益唐不就是糊口工作之外,一直在钻研数学问题,终于30年磨一剑了吗?
张益唐说的,在美国没有人因为你是个端盘子的就看不起你,你可以做你自己。我的感觉也是这样:这样的环境让你端盘子也能心安理得。
03
感激这个过渡期
虽然在外国端盘子也一样得到人们的尊重,但很多人,不管是我们这些“外国人”,还是本地人,都只是把它作为过渡性的工作。
毕竟这个工作用得到的主要是体力,不能学到具有竞争力的技能,也不会带给人很多的价值感,除非你自己是老板兼员工,体会到创业和数钱的的快乐。
所以,我的同事们的流动性非常大。他们大多是业余兼职的大学生、高中生,端盘子是为了挣零花钱或者学费,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这个工作上。一旦有喜欢的工作,或者跟专业对口的机会,会马上跳槽。
张益唐不就在有机会到大学教数学的时候果断“转行”了吗?
我也没有把这个工作一直干下去。
我希望做自己喜欢、更能体现自身价值的事情。
所以我一直在留意哪一个行业新西兰需要,我愿意投入激情,又能通过学习或其他途径成为自己的专业。后来就发现了我对幼儿教育的热情。
虽然我不是”扫地僧“,没有毕业于名校,更没有一边端盘子一边钻研高深的学问,但是我非常感激能够专心端盘子的这一年。
这一年提升了我的英语听说能力,使我熟悉了这个社会和这里的文化,建立了初步的人际关系,大大增强了我在新环境里立足的信心和实力。
04
“扫地僧” VS 普通人
一个朋友说,他刚出国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千万不要小看任何一个来给你搬家、收拾屋顶、刷油漆、除草的华人。他可能毕业于顶级名校,曾经或未来的成就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张益唐的例子佐证了这个说法。
但更让我有所触动的,是张益唐说的,如果他当初回国了,“我自己可以沉住气,我不要这些东西,但你的家人、亲朋好友不答应。” 而在美国,无论他做什么工作,“我还是我 ”。
因为我也有类似的感慨。
当初在国内,周围的同事、同学、朋友,一个个赛跑似的,考研考博,发论文,评职称,如果我不加入,仿佛我就是一个loser。出国以后,忽然觉得无比轻松,端盘子也好,做个幼儿老师也好,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没有人评判我,更没有人给我压力。
有人像张益唐那样,选择做一个“扫地僧”,30年磨一剑,一鸣惊人。
也有人像我这样,过普通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可能一辈子也不被更多人看到,但也没留什么遗憾。
可以推论,如果张益唐没有写出《素数间的有间距离》,他极有可能还在在美国做着普通的工作,孤独地坚守在自己的世界里。他,还是那个张益唐,也许没有人给他“扫地僧”的名号,但他一直都是一个“扫地僧”。
在中国”端盘子“的人群里,有没有一个或多个”扫地僧“呢?
----END----
我是槭树街艾林(qishujieailin),很高兴跟你分享我的想法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