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前几天第一次从慧慧老师的文章了见到“赋能”这个词,并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这几天从几个老师的文章中我都见到了这个词,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我在网上搜索了“赋能”相关内容,看到了陈春花老师在知乎LIVE做了“激活自我,让知识为自我赋能”的主题直播。这整个过程中,陈老师提到知识的方方面面,让我不禁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反思了很多,我将分两次orid来好好体会、消化其中的内容。
R
陈老师说的很多理论都让我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同时也反映了很多当代人的困惑,发人深省。
I
通过陈老师的讲解,我想我今天才广义上地理解了“知识”的概念,我们只有选择用“知识”作为能力的载体,才不会被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所淹没。
1.什么是知识
陈老师从梳理知识相关的文献开始,梳理了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不同时期的人对知识的认识。陈老师总结学者们对知识的阐述,得到如下定义:
知识是一个广泛而抽象的概念
知识被定义为一种增强实体有效行动能力的合理信念
我想,不同时期的学者们一直在回答“什么是知识”,但是并不能形成一种统一的答复,正是因为知识的概念非常宽泛,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思维方式不同,他对知识的理解也就不同,每个人对知识的“边框”限制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能加深个人对外界的理解,改进、提高个人或事物行为的信息,就是知识。
2.渴望又茫然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信息量巨大且变化非常快的。陈老师指出,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是知识工作者。因为在工作中,我们要将知识转变为生产力,比如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在生活中,我们需要知识来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朋友间通过共同话题来产生共鸣;甚至在娱乐中,我们都需要知识,比如理解新兴的网络词汇等。
面对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对知识有了前所未有的渴望,但似乎又有些茫然。陈老师总结了五点原因:第一、不确定性,因为这个时代信息更迭非常频繁,当我们渴望获取知识但又不能较好地适应这些变化时,就会产生一些焦虑感。第二、迭代速度非常快,和第一点类似,技术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我们应接不暇的接受能力让我们产生一些不安。第三、认知盈余,这个时代信息太充足而导致我们对很多事物难以进行选择,难以作出决定。第四、时间稀缺,虽然我们现在有很多碎片化的时间,可以用来做不同的事情,但这也可以从某种程度上理解为我们集中的时间段变少了,有时也更难控制时间。第五、对知识验证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轻轻松松地获取各种知识,可是这也意味着我们更难对所获取的知识进行验证了。综合这五点可知,我们大部分人现在面对知识,或多或少都是一种渴望又茫然的状态。
3.是否拥有知识
陈老师指出,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很多人却知识匮乏,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拥有知识。她对拥有知识的方法归纳如下:
你是否拥有知识,需要做三件事:找到真实的来源、你要做处理、你要去鉴别它。
通过第1点中提到的知识的定义可知,我们接收了信息之后,不能只是简单地获取信息,一定要对其进行再加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内化、加工成属于自己的知识,这才算是拥有知识。并且自己内化的知识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应用,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没有经过实践验证的信息,就不能称之为知识。
D
坚持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将信息内化到自己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