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一居士历法小谈:玛雅文明 玛雅太阳历 与 彝族十月太阳历 对比

如今,中华文明进入了恢复传统文化和文明升华的特殊时期,我们一定要从历法根脉上恢复,不得有一丝马虎!

历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闻名世界的玛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历法


玛雅文明,是现代分布于现今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伯利兹国家的丛林文明。虽然处于新石器时代,却在天文学、数学、农业、艺术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

依据中美洲编年,玛雅历史分成前古典期、古典期及后古典期。

前古典期(公元前1500年-公元300年)也称形成期,历法及文字的发明、纪念碑的设立及建筑的兴建均在此时期;

古典期是全盛期(约4世纪-9世纪),此时期文字的使用、纪念碑的设立、建筑的兴建及艺术的发挥均在此时期达于极盛;

后古典期(约9世纪-16世纪 ),此时期北部兴起奇琴·伊察及乌斯马尔等城邦兴起,文化也逐渐式微(衰弱)。玛雅从来不像中国、埃及等文明拥有一个统一的强大帝国,全盛期的玛雅地区分成数以百计的城邦,然而玛雅各邦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及习俗传统上却属于同一个文化圈。16世纪时,玛雅文化的传承者阿兹特克帝国被西班牙帝国消灭。

玛雅人的历法以太阳历、太阴历与卓尔金历为基础。


他们的太阳历一年有18个月,每个月20天,另外有五天是祭祀日。玛雅人精确地计算出了地球围绕太阳绕行一周的时间是365.2420日,我们目前最精确的时间是365.2422日,一年的误差只有17.28秒。


他们称360天为一“tun”,20tun为一“katun”计7200天,20katun为一“baktun”计14400天,最大的计时单位为“alautun”,为六千三百余万年,计两百三十亿四千万天。


这种长纪年历法非常适合推算悠远漫长的历史刻度,运用这种历法,可以准确无误的记下几千万年中的每一个日子。考古学家根据16世纪西班牙入侵玛雅的时间,再依照玛雅碑文上记录此事的计数单位推算,得出玛雅纪年的元年为公元前3114年8月13日。

 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和十八月太阳历的发现,不仅打破了世界上玛雅文明长期以来的唯一性和神秘性,更为进一步解开全球人类更多更大的未解之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为在世界最高的学术殿堂上发出中国的声音,向全世界介绍文明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一群彝人撰写的论文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并受到邀请。

彝族,汉史中记载为“西南夷”,历史文化悠久,大约在8000多年前就创造了天文历法“十月太阳历”和“彝文”文字。

据推测,彝族十月太阳历源自于中国远古伏羲 的《伏羲女娲历》


根据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历史巨著记载,自称为“尼”,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在古代创立过滇、夜郎、巴、蜀、黑、白六大侯国和唐代时期的南诏国。

公元/西元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中华民族中重要的一员,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其余散居于中国其他省份及中国境外,在中国的总人口约有900万,在越南、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近百万。彝族支系繁多,有聂苏、纳苏、乃苏、聂祖、阿底、阿西泼、撒尼、阿细、尼颇等自称,在彝语语境中含义完全相同,皆源于“尼”,在总称上“尼措”一词可以覆盖所有支系的称谓。各地彝族文字基本统一,方言有所区别,语法结构相似。彝族文化底蕴深厚,现主要聚居区仍然保存着天文历法、文字典籍、婚嫁习俗、丧葬习俗、服饰特色、语言口碑、歌舞民俗、建筑风格、神话传说等独特的民俗文化,如贵州的婚嫁习俗“阿卖恳”、丧葬习俗“恳合呗”、歌舞“阿西里西”、古戏“撮泰吉”,云南的歌舞“跳菜”“海菜腔”等风情习俗都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保留着有共同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和“彝族年”。

【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的紧迫性】

 随着彝区的日益开放和经济发展,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必然发生重大的变化。在拥有诸多文化资源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本土悠久的民族文化精髓逐步被现代文明所同化、淡化和兼容消失的情况。外来宗教的传入和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客观优势,导致了很多少数民族同胞逐渐忘却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失去了学习本民族母语文字、歌舞等文化的环境与机会、更是失去了自己本身应有传承本民族文化义务的使命感!

许多古老传统的优秀文化正在逐渐消亡,不少民间艺术珍品面临失传,抢救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