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一位小伙伴的困扰:我最近发现我现在越来越像我妈的臭脾气了,近几年开始像的,明明知道不好,但是我还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各种负能量的思想,很讨厌这样的自己,可是控制不住。要如何解决?尤其是上周,我下班看见孩子没有认真写作业而是在看动画片,我过去直接把电视关了,训了他,把他赶去书房了。事后我也挺后悔的,感觉对待孩子太粗暴了,以前我小时候不写作业的时候我母亲也是这样对待我的,那时候我就会觉得很受伤,而我现在竟然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了自己的孩子,天呐!
有哪些时候你会觉得明明不喜欢父母什么样子,自己又和他们如出一辙?
为什么我们总和父母一样?
实际上,父母会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教育子女什么是“正确”的言行方式。最初,养育者掌控着婴幼儿的一切事宜。当儿童到了懂事的年龄,父母就会教导他们吃喝拉撒睡的正确方式和正确时间,同时教育他们应该如何回应成年人。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父母会对他们的某些言行大加鼓励,而对其他言行大加抵制。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取悦父母,如何避免令父母失望,并学会对父母的话全然照办。举例说,我在写作时会冲孩子们大喊,让他们不要打扰我,而其他时候我会鼓励他们保持活泼好动的性格,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最终结果就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赞许,他们会对这些品质十分重视(同时也满怀希望,因为他们能够乐在其中)。同样地,有时我和妻子都会表现得十分争强好胜,我们尽管没有特意教孩子这样做,却会在不经意间将这种习惯教给他们。
不同于父母的主动教导,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认真学习父母的行为,并对其进行一丝不苟的模仿。在我的女儿6个月大时,我每天清晨会做瑜伽,用鼻子不断快速呼气吸气,发出很重的鼻音。她看到后居然模仿起这种抽鼻子呼气吸气的声音,这让我们感到既惊讶又好笑。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会不断模仿这种小细节,不论在行为上还是在语言上。在本书开篇我和儿子的那段对话中,他提问时会说“为何”——这是我提问时偶尔会用到的语言。当然了,他们也会模仿父母的一些较为重要的行为模式,包括守时、好斗及消极情绪。
在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总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婴幼儿时期,孩子完全依赖他人的照顾。因此在孩子的性格养成中,很大一部分就会受到父母或者养育者的影响。做重要的一项叫做“言传”。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会告知自己的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对于符合父母表述的行为,他们认同和鼓励,反之进行抵制。
比如妈妈会对儿子说:“你是男子汉,不可以哭”,这个时候男孩子养成了勇敢的性格。即使脆弱他也会为了迎合妈妈,而忍住不哭泣。
所以孩子们性格的养成,不论积极还是消极的一面,都会受到父母教育的直接影响,包括良好的日常习惯、组织性思维方式、知足常乐的心态,以及那些不良的习惯和态度。他们也会观察父母的行为,从而进行模仿和学习,直至习惯的养成。这些对成长至关重要,同样也对后天的能力和成就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这个叫做“身教”。
我们总说原生家庭对我们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回忆一下以往和父母在一起的场景,有什么行为是和父母如出一辙?结合“言传”“身教”两个方面来具体想想看,父母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提过哪些要求,做过哪些行为?如果有孩子的,也可以回忆下自己和孩子的经历。
有没有不可思议的发现?而了解了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我们再来更深入地看一下,这个影响有多大吧?为什么我们总和父母一样,而孩子也总和我们一样呢?
仔细想想你母亲的5项积极心理特征和5项消极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如有的人观察敏锐,有的人粗枝大叶;有的人记得快且牢,有的人记得慢且易忘;有的人思维灵活,有的人思维呆板;有的人情绪稳定,有的人却易波动;有的人意志果断、坚韧不拔,有的人优柔寡断、朝三暮四)。
再来想想父亲的5项积极心理特征和5项消极心理特征。这次也一样,不要犹豫,立刻下笔,但也不要慌张。
关于自己的5项积极心理特征和5项消极心理特征又是什么呢?
逐条对比父母同自己的内容,有什么发现?除了特别不同寻常的特征,两者在内容上有不少重叠的部分吧!
我们发现,我们的性格养成受很大来自父母的影响。那么我们的行为呢?有孩子的小伙伴们也可以来看看,自己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言传”和“身教”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大家之前都有了解过《刻意练习》一书,作者举了无数个例子证明只要经过刻意练习,你也可以成为很厉害的人。但这个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重点,我要说的是为什么一些人能够完成一万小时的训练,而其他人却无法完成?对于那些完成并取得成功的人来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最终的结果?答案是:绝大多数都受到了大量来自家庭的影响。
我们以勤奋的莫扎特为例,举这个例子不是为了表明单纯的大量训练会带来水平的提高,而它还有更多启发性作用。莫扎特从5岁起就开始作曲,6岁时就为贵族表演。他的父亲是一位有名的作曲家、演奏家,同时掌控欲十足,从莫扎特3岁起就开始训练他。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正是因为父亲的言传(要求莫扎特练习,并告诉他如何练习),以及身教(自己作为作曲家、演奏家常年与音乐为伴,对孩子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加上后期的刻意练习,莫扎特才得以成为“音乐天才”。所以,天才的刻意练习也源于家庭的影响。
针对这样的情况,如果换做身为父母的你,有哪些思考呢?没有孩子的小伙伴,如果你对于自己的某些心理特征不满意,你有没有想过,难道这真是命中注定的吗?你有什么有效的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改变的方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