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篇第十三18
【原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大意】叶公向孔子夸耀说:“我们这有一个特别正直的人,他的父亲顺手牵走别人羊,他大义灭亲指正了父亲。”孔子说:“我们那里正直的标准和你们这不一样:父亲替儿子隐瞒过失,儿子替父亲隐瞒过失,这当中就包含了正直的道理。”
【一点启示】何谓正义?大义灭亲,还是亲亲相隐?其父攘羊却是人类宏大的命题和中国两千多年的法律准则。亲亲相隐不仅是儒家的价值观,中国的价值观,亦是普世的价值观。凡事要合乎基本人情和平常道理,儒家的基本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愿意干的,也不愿意自己家人孩子干的事,也不要当成好人好事去宣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目标是人人幸福和谐,希望人人都是圣人,而不是希望人人都是坏人。圣人就是行住坐卧,做好寻常事。
【浅谈】
(1)叶公与孔子这个讨论,今天仍值得探讨,无论是研究法律、政治、还是制度,尽管只是一个攘羊的小事,可从政治、社会、犯罪心理层面,都会有很多启发。
(2)中国讲人情之常,家丑不可外扬。也许山东人的做法看似不够叶地的老百姓正直、诚实,可是山东人直的道理自然也在其中了。这就是中国社会法律不外乎人情的思想。毕竟法是人来执行的。
(3)单纯讲法,儿子举报父亲没错;但从心理层面研究,这对父子早就有问题了!人与人交往,别说父子,朋友亦讲感情,而如果不讲感情,只讲对错,那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只剩冷冰冰的法律与交易了。
(4)孔子重视伦常。为了所谓的正直去举报自己的父亲,居心叵测,内藏机心,心眼多,肯定有不可告人的大目的,才能做如此有违伦常的事。
(5)如果鼓励这种举报的行为,看起来似乎能多抓一两个坏人,但破坏了家庭当中最基本的信任。
(6)人在家里如果都不能放松,没有安全感,还需要处处防着,那这样的结果是人们变得越来越狡诈、越来越多的隐瞒。
(7)中国是家国同构,差序格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水波涟漪荡开,没有亲疏之分就没有等差,没有等差就形不成社会上下的规矩。这也是孔子一直强调的名分重要性的原因。
(8)当然不是不强调法制,今天的法律已经大有进步,已有亲人证人回避制度。最起码我有权保持沉默是可以的,做证全靠自愿便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