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做了几期儿童情商及亲子心理的公益课,本系列公益课设计基础是——玩游戏,在游戏过程中给参与者得以自然而然领悟的机会。这样自然生发的方式,虽然不适合当下显得急躁的世界,可是,我依然坚定的相信自然长成的才是稳妥长久的。如下观察和思考送给每一位参与者及关注孩子成长的您。(本文将隐去参与者的任何隐私,只谈及感受及常规事件)
一、同理还是说教?在中国,很多家长更喜欢在亲子互动过程中采用说教的方式,而缺少去感知孩子感受的环节,比如孩子遇到不敢做的环节,家长会这样“鼓励”:有什么可怕的!就做呗,你这样这样这样……引发的结果是,孩子会更小心翼翼于自己的言行,时刻看着家长的脸色表情,如履薄冰的脆弱,日积月累,孩子学会了一个事情——隐藏感受,再甚而成为一个“无感人”(无感人篇幅请见周鱼在侧其他文章)。什么是同理呢?最基础的是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会害怕某个未知事物,家长需要看到这害怕,并承认这害怕是正常的,平静的和孩子一起感受它、接纳它、了解它,这是孩子情商养成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需要一定的练习,毕竟很多家长自己同样是在被说教、感受被否定中长大的。
二、规则还是束缚?在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立规则是必要的,这是孩子将来步入社会的必要基础。而家长们通常会把规则和束缚混淆一谈,什么是束缚,是成人以主观意愿对孩子进行的行为和心理的捆绑,比如常常在儿童游乐园听到的各种叫喊“不准爬高”、“不准玩泥”、“不准跑”、“不准碰”……不准的一切就像一条条绳索扔向精力旺盛的孩子,当孩子的精力不能够通过合适的渠道释放开去,而向内不断积存的时候,家长们呐,你们认为会发生什么?!
那么,什么是规则?“万物莫不有规矩”,规则,事物运行之道,人与人,人与万物之所以可以存在久远,无不为共存的规矩,规矩既在保护自身的空间,又是彼此尊重的约定。对孩子成长初期而言,最基本的规矩更多涉及到生活习惯的养成和社会化的最基础规则的学习和运用,比如卫生习惯的养成,比如自我保护,比如与家人与小朋友的相处等等。规则与束缚之间确实很难分清辨明,这更需要家长的不断学习和运用自身的感受去体会,其核心是既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又尊重他人的空间及社会约定。
三、关注还是侵入?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在某些时候是处于酝酿或思考状态的,有些家长会把这种状态叫做“磨蹭”或者“发呆”,比如有时候孩子坐在滑梯上端迟迟不动,也许这个时候他在给自己打气或准备创造一种新的下滑方式,这个时候有些家长会沉不住气的各种催促,再比如卡牌游戏的说故事环节,孩子在很努力的酝酿勇气、思考和设计自己的故事,会有家长因孩子太长时间沉默而各种支招。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那么作为家长也需要充足的理解到孩子,这种打破,对孩子的专注力、创造力等是很大的破坏。专注力这件事一定是自小开始培养的,孩子在长大之后能否专注于学习或某个事业,并且进得去出得来,最初的形成就在孩子幼小时候的专注力培养上。而创造力的最初往往以成人以为的“淘气”、”不听话“形式显现。在这些时候,家长能做的最好是积极关注而非侵入,积极关注是在拥抱孩子的各种形式的表现中耐心等待孩子酝酿的结果,并发现孩子酝酿过程及结果中积极的点,及时给予诚恳细致的肯定和认可。
四、自由还是忽视?自由是全然的放手么?并非如此,这是需要与孩子的成长程度相匹配。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自由是需要在安全的、可及时提供帮助的范围内的,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自我保护力越来越强大,这个安全范围也需要随之扩大。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个安全范围不仅是身体的安全,同时更有容易被家长忽视的心理安全。身体安全不言而喻,大多家长或照顾者对孩子身体安全范围会过小而非过大,但也有例外的忽视,比如有家长在幼小孩子戏水时候看手机而忘记关注孩子导致孩子溺水的事件等。心理安全相对比较隐蔽,需要家长了解到各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心理发展的水平,比如情商课上有孩子表现出不符合其年龄段的关注内容,对鲜血、伤害和非常态死亡的反复关注,这就需要家长给予一定重视,及时发现状况了解情况,在自身力量不足够的时候及时寻求专业支持的帮助。
……
暂述以上。在和各个家庭接触的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和感受到每一位家长都在尽最大的力量用心完成一个父亲或母亲能够做到的最好,而一些貌似微小的细节却在孩子一生的性格养成和情商发展上成了不容忽视的瞬间。
孩子用自己的成长给了身为家长的我们一个学习的机会,那么,我们可以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做怎样的选择?!
作者:周鱼
………………………………………………………………
第七期公益心理沙龙——重启感受力,即将开始,少量名额,速速报名
鱼在侧,我是我,又不是我,我只在一旁,如同心理学之于生活,如隐如现,真正的主角是每一个“我”,所有生命的闪亮永远源自生命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