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浅谈阅读的输出方式——写作和写作疗法

【别样生活,万卷书万里路】2017年8月9日,连续1000天阅读日志第159天。


习惯了跟随太阳的脚步,凌晨五六点钟起床。坐到书桌前,我开始欣赏昨日未品读完的《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

图片发自简书App

之所以买回这本书,并不是因为我异想天开想成为作家。而是因为这本被列入美国高中课本的书,乃“北美教授写作及写作治疗的人必读、必引述的经典。”编者说,“这本书讨论的不只是写作,更是生活哲学、生活智慧。”

这些年来,我都在研究阅读疗法。深深痴迷于它。恕我孤陋寡闻,写作疗法,我偶尔听过这个名词。但是很遗憾,这个名词只入我眼,并未入我心❤。

直到遇到这本书,我才惊觉自己无可救药的无知。

这本书颠覆了我的认知。

读完它,我才醒悟道,原来一个人的阅读和写作,是一体的两面,就像硬币的两面一样。可以这么说,没有写作,就没有阅读。而当然,没有阅读的写作也是没有内涵的。

如果一个人要阅读,他就必然要写作。没有写作的阅读,是肤浅的、没有深度的、是虚假的、收效甚低的;甚至对于某些人而言,是自我安慰式的阅读:看,我又读完了一本书,我多上进。

其实这个人,就是我自己。

前面数年的阅读,我都是只注重“读”而完全忽略了“写”。读完了以后,我便把那些书束之高阁,只不过是让它们成为我阅读过的明证甚至虚荣地成为我在朋友面前骄傲的谈资:这是我今年阅读过的书籍。于是,总是在旁人表面的艳羡的目光里,让自己寻求到片刻的满足感和虚假的存在感。

就像我们吃饭就必须有吸收和排泄,我们的阅读也必须有写作。有人曾经拿死海和加利利海做对比说,死海和加利利海是邻居,但是死海只有水流的入口而没有出口,而加利利海既有入口又有出口,所以加利利海和死海的命运截然不同。

如果,我们想让自己不流于死海的命运,我们的阅读就得像加利利海那样,注重输出。而对于一个阅读者,他的输出方式包括多种:跟朋友口头分享,做课件讲课,写作……

口头分享,一般人没有这个习惯。也很容易找到借口:“读过了,不过好像一句话说不清啊”,或者“读过了,但是脑子里一团浆糊,只记得其中一两句话了”。

而做课件跟别人分享,普通人一般没有这个机会,更没有这个习惯。

所以诸种输出方式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写作。

为什么写作是最好的输出方式?

第一,写作,可以让我们厘清自己纷繁杂乱的思绪,然后逻辑清晰的把作者的观点加以阐述清楚,吸收作者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早就断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第二,写作,可以让我们回过头去再次审视我们阅读过的内容。而审察和反思,可以让我们活得更有深度,更明白和透彻。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未经审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大多数人是被生活追着跑,他们永远混混沌沌向前,忘记了向后看,所以他们可能流于生活的表层而缺乏生活的深度。而我们需要的,不仅向前,也要回顾、反省和追问。这样,我们可以透过生活的表层现象而深入生活的深层本质。

举我自己为例。年幼时,品尝过一次芹菜,那个味道甚觉古怪,从此拒绝再试。一直到跟初恋男友第一次约会,吃饭时,他竟然点了一盘芹菜牛肉。于是,不好意思给对方留下挑食的坏毛病,尝了一筷子,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爱上了芹菜那个独具特色的味道;

再比如,我对菠萝蜜的态度改变。最初曾误以为是榴莲的姐妹,兴致勃勃品尝过一次,那个滑滑腻腻的味道让我从此对它退避三舍。可去年,雅贝贝一次次嚷着要吃菠萝蜜。于是每次给她买上一盒,她都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就一扫而光。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怀着试试看的态度,再次尝了一次。很奇怪,这次的感觉完全不同于上次,我觉得它甜而不腻,味道正好。从此,菠萝蜜成为我们家水果桌上的常客。

对于芹菜和菠萝蜜,虽然后来我再次跟他们成为了朋友,但遗憾依然存在,至少,我对它们视而不见他们很多年。

如果没有机缘巧合的第二次尝试,再度会面的机会,或许,我就和这些美味永远的错过了。它们依然存在,可它们跟我无关。

我们的阅读也是如此。很可能,你看了那本书一次,得出了一个粗浅的印象,可能是正确的,但也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印象。如果不是因为要写作,你不会回头再去细细品味。于是,你很可能跟我错过芹菜和菠萝蜜一样,与那本好书再无交集,让误会一直存在。

第三,以上两点,固然重要。但是,我以为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后的写作,来疗愈。

派克博士在《少有人走的路》里,开篇就直言不讳:人生苦难重重。如果此话不假的话,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或轻或重的伤痕在这世间摸爬滚打的。

既如此,我们怎样治愈我们的伤痕就是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自从伟大的奥地利犹太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横空出世,开创了精神分析疗法以来,心理学就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至今,已有三四百种疗法问世。它们各有各的妙用。

写作疗法,和我独有情钟的阅读疗法一样,可能因为稀疏平常,被人忽略。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请看作者是如何论述写作疗法的。

因为这本书主要是讲述如何写作的,而且她的行文思路是杂谈式的,所以,我只能从她零星的论述中,进行总结概括。

作者娜塔莉·戈德堡,身兼多重角色:诗人、画家、作家、书写教练,至今已出版作品14部。从《写出我心》这本书里看,她离异后便一个人独居。那么,这样一个孤独的人,靠什么来和人类爱好群居的社会性对抗?从她的字里行间看,很显然,她倚靠的是写作。她甚至说,“写作是一种宗教信仰”。众所周知,宗教是可以安顿灵魂,让灵魂寻求到最有力的突破口的。当写作上升到宗教信仰的高度,它的心理治疗功效,便可见一斑。

具体的功效,可以概括如下。


由于身在外地,没办法查找资料,所以这部分留到下次详谈。

读者海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阅读的层次 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我们称之为层次,而不称为种类的原因是,严格来...
    朱进伟西农阅读 21,435评论 17 131
  • 世间的任何一种感情 如果彼此间慢慢不再有言语 或者只是三言两语的问答式 这正说明你们之间的任何一种感情 正在慢慢的...
    千层云林阅读 247评论 0 14
  • 之前给图图,说坚持写日记到72天,你就会像孙悟空一样有72变化。 今天图图问我:妈妈我怎么什么都不会变呐? 我说:...
    不系之舟a阅读 261评论 4 6
  • 01 此刻,我开着台灯坐在书桌旁写这篇文章,伴随着沉重均匀的呼吸声,这说明室友们都进入了梦乡。奇怪的是,我身处于这...
    刘媛媛Ivy阅读 308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