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这两句诗,是整首诗情绪的出口,像是在一间密不透风的阴暗房间里,忽然有人推开了一扇小窗,透进了一点光,一点风。它不是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而是一种在沉郁中寻得的、微小而坚韧的慰藉。
要理解这两句的妙处,必须先感受前六句所营造的氛围。那是一个怎样的新年?是“晓雨暗人日”的湿冷,是“春愁连上元”的绵长。放眼望去,是“水生挑菜渚,烟湿落梅村”,景物虽有春意,却都笼罩在一片潮湿迷蒙的“烟”和“雨”里,透着一股化不开的愁绪。再看人事,“小市人归尽”,热闹散场,只剩冷清;“孤舟鹤踏翻”,连那唯一的孤舟,都被一只仙鹤踩翻,平添一份意外的萧索与不安。
整个世界都在下沉,情绪已经压抑到了极点。就在这时,诗人笔锋一转,写下了“犹堪慰寂寞,渔火乱黄昏”。
这里的“犹堪”两个字,用得极有分寸。它不是说“我很快乐”,而是说“这还算能够安慰一下我的寂寞”。这是一种非常克制的情感,承认了寂寞的客观存在,也承认了这份安慰的有限性。这恰恰是苏轼的深刻之处,他从不粉饰太平,而是在直面惨淡之后,依然能找到那一丝可以支撑自己的东西。
而那份安慰是什么呢?是“渔火乱黄昏”。这幅画面堪称点睛之笔。在“黄昏”这个本就模糊、暧昧、容易引人愁思的背景板上,出现了“渔火”。渔火,是人间的灯火,是寻常百姓仍在劳作的生命信号。它告诉我们,在这片沉寂的天地间,还有人在生活,还有生命在延续。
最绝的是那个“乱”字。为什么是“乱”?如果渔火是整齐排列的,那便是一种秩序,一种景观,反而失去了生命力。正因为它是“乱”的,是星星点点、毫无规律地散落在江面上,才显得那么真实、那么有活力。这“乱”,打破了黄昏的沉寂,扰动了那一潭死水般的愁绪。它不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却以一种无序的、蓬勃的姿态,与笼罩一切的黑暗和寂寞做着微小的对抗。
所以,这两句诗的动人之处,在于它写出了一种在绝望中生出的、最朴素的希望。这份希望不是来自什么宏大的理想或壮丽的景色,而仅仅是来自黄昏时分,江面上那些杂乱闪烁的渔火。苏轼告诉我们,有时候,能将我们从深渊中打捞上来的,或许并非太阳,而仅仅是远处一盏摇曳的、属于人间的灯。
日月朝暮丨犹堪慰寂寞,渔火乱黄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01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唐·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在江畔那孤寂的村落,我独自归隐,就像守着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