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六年级班主任,我在暑假结束前已无数次地在脑海中设想过开学第一天与学生们的初见场景。心中充满了如何通过新颖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方式,与孩子们展开有深度、有内涵的互动。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今天的开学报到日,我比平时更加早起。昨晚我还担心,经过两个月的暑假生活,自己是否已经失去了教育的节奏,是否会因为不自觉的放松而错过了清晨的闹钟。为了确保不发生意外,我特意设置了两个闹钟,分别为6点20分和6点30分。尽管昨晚未能早睡,心中却充满了期待——或许是期待再次见到这群已经分别两个月的孩子,或许是那份责任与压力使我在6点09分便自然而然地醒来。
今年,我们的班级换了新的教室。为了避免有同学因未查看班级群消息而走错位置,我在7点30分便出门赶往学校。到达教室时已是7点50分,没想到我一进门便看到几位同学已经在教室里等候。
“酒老师,我带了鲜花来看,您看看好不好看?”学生徐梦瑶兴奋地向我展示手中的一束没有修剪的鲜花。这束花吸引了我的注意,突然灵感涌现:为什么不利用这束花来进行一堂别具意义的开学第一课呢?
没有丝毫犹豫,我立即拿出剪刀和花瓶,准备现场给同学们带来一堂特别的课。我首先根据花瓶的高度,精确测量需要修剪的花茎长度,将其斜着剪掉一部分,然后将修剪后的花朵轻轻放入花瓶中,微调花茎的高度和角度,接着去除底部和中间的一些枝叶,最终呈现出一束焕发活力的鲜花。几分钟后,这束充满生机的花朵被妥善安置在花瓶中,犹如新的生命蓄势待发。
我转过身,看着在场的学生们,说道:“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了我整个修剪插花的过程,心中有什么感悟吗?从这次插花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联想吗?为什么我会剪去那些枝叶和茎呢?”
学生们沉默片刻,才女吴文馨第一个站起身来,她说:“我觉得剪去烂叶和多余的叶子,能让这束花更加有生命力,保持更久的美丽。”
丁珊妮仔细观察后发言:“酒老师每次修剪后,都会把花放进花瓶里试试效果,看到不合适就再调整。这就像我们做事的时候,每一次都能从尝试中发现问题,进而不断改进。
叶明宇补充道:“就像我们做题一样,当某个方法行不通时,我们就换一个角度继续尝试。就像酒老师不断调整花朵在花瓶中的位置一样,直到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式。”
刘子铭则用他一贯的认真思维表示:“剪掉那些烂叶子就像我们成长过程中,老师帮助我们去除那些错误,改正我们不完美的行为,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刘旭东的话更显深刻:“剪掉多余的叶子时,虽然有些痛苦,但这就像我们成长过程中,老师的批评和指导,虽然有时令人不舒服,却是我们进步的关键。正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当这些孩子们将修剪花朵与成长、学习、错误改正等深刻的主题联系起来时,那一瞬间我意识到:开学第一课的设计不再重要了。真正有意义的是,孩子们能够通过这简单而富有象征意义的插花过程,将生活与学习、成长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深入体会并自发地思考,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内涵。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它深植于生活的每一细节中,浸润在孩子们的每一次成长和反思中。
教育的智慧,并不总是来自精心策划的课堂,而是来源于教师在生活中敏锐捕捉到的每一个教育契机,来自教师的机智、灵活与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正关爱。它深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教育的真正智慧,不在于课本的言辞,而在于我们如何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灵活应变,在最合适的时机给予孩子们思考的空间与启示。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的机智,往往就是从这些平凡而深刻的瞬间中自然流淌出来的。它建立在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教育的真诚思考之上,它无需刻意安排,却总能在不经意间给人深远的启发。这种智慧,既有偶然的生发性,又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积累。教师所要做的,便是以敏锐的眼光和深厚的情感去关注、去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力量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