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做鱼
今天做的鱼并不比以前好吃,还是在我花了更多心力且中午为了做这个饿肚子了。
这是我在开篇 想先交待下今天搞这个的结果:它不是如愿以偿的happy ending。
最近我馋大黄鱼,昨天上差点没凌晨一点开始做。到了今天,其它的事儿放一边,我先搞定它好了。虽说不是做的很成功,而且每次洗鱼让我这种有点洁癖的人总是心里发怵,特别不愿意碰到内脏什么的。但是,架不住它好吃啊。哪怕几乎每一次做的我都弄散了,吃鱼时候要流着口水按耐住狼吞虎咽的心。
为了让我这次做鱼不散掉,前两天已经开始请教了,今天又找了为很有耐心的姐姐 教我很多细节。
其实,写这篇文章 我最想说的一点:善于求助。它这也是我最近感觉自己有成长的地方。
以前我遇到搞不定的事儿,就会想着不做了,免得到头来结局不好挫败自己。
而现在呢,我想到的是,多问自己一句,到底是那个环节感觉不顺畅?而非以偏概全给自己一个模糊的负面感觉。
当我知道我对做鱼不满意的地方是鱼肉会散掉,鱼肉一散 会鱼刺凌乱,影响我不能畅快的吃豆腐。那么,我只需要请教下别人怎么做的不烂。
然后,我锁定了几位擅长+有爱心+时间允许的朋友。
接下来,我准确描述我希望是怎样,我是怎么操作的,请她们给予指导。
并且,我有及时记录和文字反馈。反馈有两个好处,一来是传递给对方我是认真在听的(谁都不希望自己说一堆,结果在人家那里是耳旁风),二来是信息确认(比如对方是语音,我以为是淀粉,其实是面粉)。
然后表达感谢,告诉对方我要去实践了(免得人家讲的兴致正浓,我突然消失),并且会说未来我可能会继续请教哦(我这种笨笨的,一次搞定可能不大,以后还得很多轮细节请教呢。告诉对方我的感谢,以及俩人关系不是一次性终止了。当然下次我未必遇到困难就会问,因为人家时间未必方便。)
然后嘛~你知道的,开头我说了,这次做鱼费时费力好不如以前呢。
可能是我有朋友的帮助,以及我知道我下次需要还可以继续学,所以我没觉得有多挫败
【这就是求助的好处呀,就算不睡了,你也不会觉得孤单无助】
我觉得,无非就是我在探索一件我没做过的事儿,虽然事与愿违,但总归这种事态的发生是大概率存在的。(再说,就算做的不好,至少还是很好吃嘛。这就是学烹饪的优点)。
当你用探索的心去接受未知,会很好玩。
比如我干脆发了朋友圈说,每回做鱼我都把自己饿没了半条命,我这次不管了 我已经请教前辈怎么做了没做好不赖我技术 赖锅赖鱼。(有时候我真的蛮喜欢自己的状态,这种事儿面前我表现出来的是总又好气又好笑还有点小孩子脾气的“不讲理”)
发朋友圈其实一方面是情绪宣泄,一方面是新的一轮更广泛求助,当然在问题描述过程中可能也蛮展示个人背景的。(比如我提到了“赖锅赖鱼”是从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机物法环”分析,然后朋友圈了解到了两位工程背景朋友。)
你看,借着探索做鱼,我加深了朋友之前的互动呀~
反正,整体来说 就是带着探索的心态,过程当中玩的开心,还知道可以远程求助必然会有朋友乐于相助。你会非常享受这个过程的。
关于我的做鱼,我会继续下去的(脑补了下:或许有天咱啥啥都不行,偏偏成了个独门做黄鱼的高手诶~)
ps 工程管理里的根源分析要做鱼骨头从“人机物法环”五个维度去分析原因。拿做鱼为例:
鱼:物料
锅:设备
做鱼的方法:法(操作流程)
我:人(比如是否偷懒不在状态)
处境:环(如气候氛围)
如果我想优化做的更好,当然是一步步排查啦。促成一个事情好或者不好,通常会有很多因素的交织。并不用因为某一次事与愿违就挫败嘛,体验它的过程也很有趣~
pps,
今天陆续收到很多反馈。鱼是下午做的,到了晚上九点多还有朋友反馈我。当中一条印象深刻:
上文中我提到我觉得自己的做法没问题,之后只会锁定鱼和锅的问题。朋友反馈我说,火小了 鱼没煎透。我好诧异,居然和实际情况一样,我用了最小的火慢慢煎的。
你看,当我已经排除掉工序的问题(因为我从没留意到火候也是因素,今天也七七八八问了好多人,我以为已经是对做法了然于心了呢,结果,不还是有了新的发现)我超喜欢这样开放式的求助,不知道哪一刻就被提点到了呀~
嗯,等做鱼解锁以后,我打算再探索几个菜出来,有这样的氛围,我对未来有信心。
于210620夜十一点,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