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书的时候,想起了多年以前的一个问题—世界名著和现在的言情小说有什么区别吗?我很喜欢看言情小说,桐华尤为喜爱,她的文字气势磅礴,大气婉转,情节跌宕,感情真挚,用词精准,文学功底之深厚不言而喻,更难为可贵的是她书中有一股子“神”劲,所有东西都是活灵活现,跃然纸上的,以前初中的时候看爵迹,都说这是的文字电影,可是那书经不起多读,桐华的说来来回回看了不下三遍,每一次都像在看一场荡气回肠的电影,舍不得放下,舍不得打开,一拿起就知又是两三夜的月光伴我读了。
会突然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最近是在手机上用读书app读的,里面有个功能,能看到微信好友正在读什么书,读到什么进度了,还有好友对书的评价,每周还会统计看书的时长来进行排名,如果有人点进我的头像,就可以看到我的书架里有桐华的长相思,曾许诺,星辰璀璨,还有圣殿春秋,麦克白,百年孤独,有名著有言情,看书没有章法。
确实如此,说来惭愧,那些书,名著那部分,我只是在免费赠书的时候收集到书架上的,实际上都只开了个头,就没有继续深入读下去了。
我的第一本称得上世界名著的书是《岛》,初中某一次去书城买的,当时纯属出于对“世界名著”四个字的垂涎,才购买的,那是我的第一本名著,也是翻的最多的一本,大概看了四分之三,最后还是败给了那些记不住名字的人和地点,我给自己找了个借口,岛是讲述关于疾病、爱情、家族的故事,那我找一本中国的同题材的小说看不就好了,于是,那本书早就被我放在箱子里,连在书架上落灰的机会都没给。
随后也买了一些铁凝,王小波等等老文学家们所写的书,也是看了开端就放下了。
我妈知道我爱看书,但看的都是她眼中的杂书。殊不知,很多年轻一代的言情小说,早就褪去了青涩的蝉壳。
我最爱的两套书,一个曾许诺,一个长相思,借着爱情梳理了山海经,也讲顺了尧舜时代的帝王更替,星辰璀璨借着未来科技,低声诉说着是非黑白眼见不一定为实,家与国之间人性置于何地,男女之间责任放置谁肩…还有很多很多难以用文字表述,早已深深烙刻在人格的塑造上,让我明白什么是有血有肉,热泪盈眶,生而为人,我很幸运。
这是一个幸福,和平,顺利的时代,和已知的历史相比,和难以预测的未来相比,生活在这个年代幸福致死。有句谚语叫做“温水煮青蛙”,有句警示格言叫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对忧患的意识形成就是来自于书。
我想书对于人的最大意义就是施加忧患的力量,平和年代的我们,通过阅读磨练自己的意志,感受那些来自国、家、宗教、信仰、亲情、友情、带来的矛盾,压力。感受战争带来的毁灭,感受家庭温存的爱意,拥抱过毁灭,才会更加珍惜现有。
以前看书是为了消磨漫长时光的黑白卷子带来的无聊,听人说我看的书的行为是无用功,所看之书更是一地草泥,这倒没什么,小时候看的一些书确实没啥营养,现在大了再看书,看的是书中功底深厚的辞藻,赏的是写书之人胸中一番爽朗,再听人评价我看的书怎么怎么不好,心中难免觉得聒噪刺耳。是言情小说怎么了?是漫画书怎么了?是段子手写的丧东西又怎么了?
读书这件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爱恨情仇,自有分辨。
书中有黄金屋和颜如玉,就一定要奔着这两样东西才看书吗?
最后,
十年一品温如言,相隔七载再看你,依旧是只羡温言不羡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