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走过不少城市,看过各样的黎明,见识各色的人和他们的故事。而黎明,总是故事的开始,正如汪峰歌里唱的那样,“我在深秋的黎明出发,伴着铁皮车厢的摇摆。”
从北京出发的航班最终晚点近三个小时,到达长水机场的时候已是凌晨三点多,找到一辆车,夜奔百里地,来到母校的附近找到最近的如家,无奈前台的姑娘说check-in要六点才开始,便在酒店门口抽烟,默默看着这黎明之前的城市,曾经为之奋斗了七年的地方。
门口停着一辆的士,应该是在等着可能出现的乘客;右边的天桥下,红绿灯还在工作着,尽管偶尔有零星的车辆和路人经过。霓虹灯孤零零地变换着色彩,没有人欣赏;一辆清扫车缓缓驶过,将清晨的道路洗得一尘不染。
黎明总是那样宁谧,让人内心平静,让人充满对新一天的憧憬。
大四的那个冬天,因为要准备专业考级,每天七点的时候准时到教学楼的八层复习,楼道的尽头有一扇落地窗,面向东边。每天的那个时候,可以看到旭日从圆通山的另一边起来,渐渐照亮山顶的树林,摩天轮,一片宁谧,远处高架桥上的车辆熙熙攘攘,整个城市正慢慢醒来。那个冬天里,每个清晨和朝阳的约会,总让人对未来看到希望。
四年前,几乎是同样的时刻,我走出戴高乐机场,经过一番折腾,终于坐上黎明前第一班开往巴黎市区的列车。车上很少人,我在靠车窗的地方坐下,就如电影里的巴黎人一样,静静看着窗外逐渐醒来分城市。很多在巴黎生活的人都居住在周边的外省,每天的这个时候,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出门,赶早班车去位于市区里的工作地点。车窗外,可以看到站台上有零星的黑人妇女已开始清洁,每个站的人越来越多。随着东方鱼肚白,太阳慢慢升起,车厢里已经上来越来越多的人。和北京的地铁不一样,大多数的巴黎人在上班路上都在看书,他们随手携带着一本口袋书,或是一本kindle,不论站着还是坐着,都在静静地阅读,或许,相比于整天用手机刷社交网站,他们更喜欢通过阅读来获得灵魂的平静。这对巴黎的最初印象,深深影响了我之后的生活。 大约四十分钟后,列车缓缓驶入les halls站,站台前人潮涌动,每个人的脚步匆匆,向着各自的目的地奔去。 我走下车站,在漫漫人海里终于找到了她那熟悉的身影,远远望着她在向我招手,向我走来。
那些年,我总在黎明的时候到达,看着你逐渐照亮了一座又一座城池,伴我开始一段又一段的故事。
列车缓缓进站,我从梦中醒来,手里的kindle已经自动黑屏,来不及想已经读到《红与黑》的第几页,便和着人流走下列车,走进还在熟睡中的马德里,车站里的人流稀稀落落。黎明时分,总能看到那些早起清洁城市的妇女们,多年以后,开始懂得那个在塞河边卖旧书的朋友为何要写一本关于清洁工人的书。趁着离旅馆的check-in还没开始,独自来到马德里广场,静静瞻仰塞万提斯老爷的雕像,寻一家已营业的咖啡馆,点一份简单的早餐,看这里人来人往,老板和他的伙计们忙得不亦乐乎,和他们的老顾客们嘘寒问暖,聊着一天的安排,渐渐融入他们的故事里。丽池公园里满是晨练的人们。太阳开始温暖了城市,周日的闲暇在这欢声笑语里开始。
数年之后,因为工作的需要,每个清晨,五六点的时候,在阿尔及尔还在沉睡之时,我已出发。一路上和零星车辆插肩而过,偶尔和那些清早出发的驾车人们微笑。城市还被灯光点缀着,而勤劳的人已经出发。到达及尔最大市场的时候,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热闹非凡,都是赶早市的人们,小贩们说着很蹩脚的汉语,招呼着每一个中国客人。每个黎明和GHARBI不变的节目,是去阿里那里要一杯espresso,冲去还未消退的困意,和阿里开几句不变的玩笑,然后走向市场深处。
故事总在黎明的时候开始,或许,相比对黎明的向往,那之前的黑暗真的不算什么。一切再苦再累,都是一种坚持,因为我选择在黎明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