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后不加薪50%,就退款。”
上个月,咪蒙在品牌发布会上宣布进军知识付费市场,内容主题和付费规则都颇有其风格的音频课程,《咪蒙教你月薪五万》也已经在喜马拉雅FM上线。咪蒙再次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将知识付费再次带入到公众的视野之中。
这档付费音频节目之所以引起巨大争议,正是因为咪蒙公司在其品牌发布会上向公众承诺表示:“3年后你的薪水涨幅没有超过50%,课程费用将全额退款。”
正如咪蒙公众号此前引起热议的《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等文章一样,此次咪蒙进军知识付费市场的关注度依然居高不下。然而,很多网友表达的却是质疑之声。
就在咪蒙付费音频引起巨大舆论热议的前几天,北大经济学教授薛兆丰在某音频app上的付费节目《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订阅用户数突破了20万大关,标志着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拥有20万学生的经济学超级大课堂。同时,他的照片还出现在了纽约时代广场的纳斯达克大屏上。
同咪蒙付费音频节目带来的巨大争议不同,社会舆论对于薛兆丰的这档音频经济学专栏多了很多祝福,甚至一度引发“知识分子价值”的大讨论。
无论是此次备受质疑的咪蒙,还是做出现象级产品的薛兆丰,不可否认,知识付费已经越发受到公众的关注。爆款,现象级的知识付费产品层出不穷,动辄十几万的订阅量,几千万的投资数字更是亮晃晃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事实上,从去年起,知识付费就开始成为专业人士口中的风口,也曾一度引爆行业井喷,但却在今年下半年渐渐进入安静平稳时期。此次咪蒙和薛兆丰引来的热点关注,无疑让人思考,知识付费的爆款时代是卷土重来,还是真的来了?在这一赛道上,还有多少可供内容变现利用的有效空间?在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的2016年之后,2017年依旧风云变幻。
全景回顾 年度大事复盘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知识技能领域市场交易额约为610亿元,同比增长205%,使用者约3亿人。而这个数字在2017年还有明显的增加。
“知识付费”,让人们第一次意识到知识也可以转换成产品或者服务,并且还能收获商业价值。2014年,腾讯率先上线腾讯课堂,拉开了国内知识付费的序幕;2015年,微信、简书陆续上线打赏功能;2016年,喜马拉雅FM、知乎、得到、分答等平台成为先行者,积累了成千上万客户,2016年也因此成为“知识付费元年”。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四大玩家继续领跑,同时新打法与新入局者也纷纷跟上。
入局者各具特色
年初,36氪付费专栏“开氪”正式上线,主打为互联网人提供的大咖专栏,与平台调性一致,内容包括创投、互联网及科技热点、产品设计等,辅以每周剧透式内容摘录“一周开氪精华”来吸引订阅。
3月,豆瓣推出“豆瓣时间”系列付费产品,根据彼时豆瓣时间最初公布的数据,豆瓣时间上线5天销售额过百万,7天付费订阅用户过万。豆瓣时间首个系列为“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其后的是白先勇解读红楼梦系列、邪典电影图文专栏等产品,以人文艺术知识为核心,具有鲜明的豆瓣特性。
同时,自媒体大号新世相完成了向知识付费平台升级。10月,“新世相读书会”推出,当时有极高热度的话题即是“一小时营收破百万”。
而老牌杂志《三联生活周刊》推出的中读App,定位为“内容发布和付费知识阅读的社交平台”。其内容包括“中读小课”、名家开设的“中读专栏”与书籍导读“干货书”,既可以说是出版物尝试在线订阅,也体现了现有知识付费的课程、专栏等设置。
网易云音乐在9月推出其自制知识付费产品《采铜•好书精读》和《陈立客厅》,精品付费电台这次成为知识付费与数字音乐平台的结合点。
内容网站、社交平台、自媒体、老牌出版物、音乐应用……构成入局大潮的多重主体,各自特色鲜明。
老玩家新打法
至于去年涌现的较为典型的平台,他们今年同样没有闲着:社区社群化、产品收缩、内容扩充、拥抱资本……开始更加重视知识付费中的产品打造与平台运营。
5月,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上线付费社区,先行项目是果壳和微博大V“科学家种太阳”所开设的“职场理性派”。分答在知识付费社群化运营这一方向迈出了创新的一步,形成以“问答+小讲+社区”为主要构成的三角架构。
3月,《罗辑思维》全面改版,作品形式转为8分钟以内的音频,由周播改为工作日日播,并且,所有内容只在得到App上线,对App用户免费开放。罗振宇对此解释说,要“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产品”。
而经由音频媒介优势来搭载知识付费的平台开始拥抱资本。比如蜻蜓FM,在今年9月完成了新一轮10亿人民币的融资。
试水较早的知乎9月上线“私家课”,知乎Live、电子书之外,“私家课”是其知识付费体系的又一次形式扩充,邀请专业人士来开设课程。在现在的知乎App中,有专门的“市场”入口,集中呈现电子书、私家课等付费产品。
网红掀波澜
无论是新入局还是老玩家,都有一类典型因素与之相关,那就是已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红大V。这些身份的特点就是,具有超强的影响力。大V的影响力来源,“一是同类信号的释放,二是信息焦虑下的资源崇拜”。当一个人的名称前加上了这样的前缀,那就表示,他将自带流量。这当然是成为一个爆款知识付费产品的充分条件。本身策略即包括圈层打造与焦虑满足的知识付费,今年也请来网红站台。
我们较为熟悉是papi酱、罗永浩入局又折戟的故事。得到5月的发布会上,罗永浩宣布推出《罗永浩干货日记》;分答付费社区上线后的7月,papi酱加入,任职“不设限青年研究所”首席洞察官。几个月后,二者相继停更。他们给出的原因相似:低估所需投入,时间不足,主业副业难以兼顾。
所以在这样的市场下,一般专家的问答价格有的只在10元到30元之间,且消耗了大量的时间成本。但没关系,还有王思聪这样的一众网红在回答一些备受网友关注的八卦问题,而且也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愿意花3000元在分答或者微博等平台上问网红一系列问题。而在内容生产的角色之外,网红也是话题热度的绝佳来源。3月份的时候,王思聪就靠着“熟能生巧”在微博问答中赚到一字千金,10月,罗振宇回应“罗振宇骗局”,黑罗胖似乎成了某种风向;开篇所提到的咪蒙课程所引发的关注度,和其退款条约所关联的咪蒙自身的争议性,不无关系。某个层面来说,知识付费平台也是人气的角逐场。
音频应用平台联合网红推出新的内容产品。罗振宇出走之后,喜马拉雅FM携手马东和《好好说话》原班人马,推出付费音频节目《小学问》。5月,蜻蜓FM发布高晓松主讲的付费节目《矮大紧指北》,当时月售十万份。
趋势观察
从知识到知识付费的成熟期
认真说起来,无论是购买书籍还是接受教育,知识从来都不免费。知识付费代表着一种新的产品载体:在碎片化传播、信息泛滥的场景之下,将知识价值包装后再推出。
付费模式基本成型
根据上文提到过的几类主体的尝试,可看出目前知识付费的两种主要模式:单次付费问答与长期订阅制。起步较早的喜马拉雅FM、得到,以及上文提到的豆瓣时间等,其中的专栏购买,都可归为长期付费订阅。
单次付费问答则以分答为代表,今年兴起的微博问答亦同属此类。知识专家或是知名人物,设置自己回答问题的费用,用户向其提问并支付,其他用户可以花少额费用“偷看”、“围观”。
在Analysys易观发布的《突破—整合—发展:2017年知识变现平台分析》中,采取了类似的分类方法。
知识内容产品化打造
“真理无穷”,从中摘取出来、再被打造成付费产品的知识,需要经历一番围绕付费方需求进行的形式改造。
如果说信息泛滥、注意力分散使得信息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知识付费则首先具有筛选优质内容的“良币回归”的逻辑。为了提升内容的专业性,知识付费平台选择了PGC生产为主,学术或业界大牛为专业内容背书。比如豆瓣时间邀请到的白先勇、北岛、戴锦华,都是人文领域大家;得到大咖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在双十一前夕,订阅用户数也已突破20万,以订阅价199元计算,价值超过4000万元。面对这4000万的天价数字,没有人“羡慕嫉妒恨”,反之,则有很多网民称这是知识内容的胜利。
还有一类形式,适用于通勤路上或者睡前,为用户提供简易即食的信息满足。比如《矮大紧指北》等付费音频专栏,高晓松在其中“瞎扯”,古今中外奇闻异事、文艺圈人事、唠唠家常……伴随场景加上微知识增量,不像瞻仰名家一样需要屏息静气洗耳恭听,“跳一跳够得着”的知识获取,同样有其吸引力。
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曾经分享过他对“专业知识”的看法,一层是我们在学生阶段接触的数理化等基础知识,第二层则是应用场景之下的知识。在脱离系统学习的阶段之后,人们更多需要按需学习,即学即走。
针对用户对知识更为迫切直接的应用性需求,不少知识付费产品的主题选择职场进阶、实际技能等方面,神似机场书店的成功学专栏,难说情怀或深度,胜在简单有效。
路在何方
问题与争议
以“得到”的设计逻辑为例:“信息爆炸的年代,内容不再稀缺,但用户的时间可贵,因此需要最专业的知识分享者,每天用最少的时间,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人心中也会有一千种对知识的解读。“爆款”或许可以概括产品的商业价值,但却不能成为评定知识的唯一标准。知识付费时代的火爆,真的就是知识火了吗?
知识付费最终要实现的是有效连接人、商业与知识,但目前来看,还存在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知识付费究竟是学了知识还是学了“信息”也一直备受人们热议。如果不能将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那么快捷学习是否只是收了场“智商税”呢。甚至有很多用户表示,听完后只是储备了一些故事和段子,感觉离学习真正的知识还差很远。
赞赏:为全民进入知识时代疯狂打call!
当经历了2016年的产业元年,2017年初的爆款迭出,以及2017年下半年的折戟时期,如今,随着薛兆丰和咪蒙的热点关注,知识付费时代以更高调的姿态重回大众视野。
不得不说,知识付费产业还处在不断探索和补充的阶段。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知识付费行业各平台的努力。例如知乎9月份上线的“私家课”,以小密圈(知识星球)为首的圈子付费产品等都成为新的知识付费形式。而从内容方面,精细化、专业化多形式的音视频内容也越来越多。
曾有网友做过这样的假设,如果现在有一天知识付费平台上最活跃、最受欢迎的是陈寅恪、朱自清这样的大师,那么该是怎样一个情景呢?
其实,无论现实如何,知识付费时代的的到来都表示当下全民对知识力量的关注和追求。我们同样期待着这样一个全民知识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