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海中常出现这样一种意境:古时候,苍翠的深山上有一座寺庙,一个小和尚在打坐念经,特写是这个小和尚虔诚念经的样子,背景是深山中寺庙中的青灯古佛,有一点中国风,想象着这样的画面,甚至隐约听到了敲木鱼的声音……
先说儒教,儒教其实算不上宗教,子不语怪力乱神嘛。对儒教的文化只有崇敬,且不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古人的评价,单说从三皇五帝,经历夏商周,到春秋年代,也是几千年,可孔子却总结了万年不变的经验与真理,让我崇敬的包括孟子,荀子,朱熹、苏轼等等。群经之首的《周易》就像一个谜,就像一副围棋残局,历史上有多少学者大儒,从出生到死亡的这个过程中,必须去学习与试着阐释一下《周易》的义理,才算是孔门弟子完整的一生。譬如晋朝的王弼,智商太高,独具慧眼,对《周易》的理解头头是道、入木三分,可能因为泄露天机太多,遭到鬼神嫉妒,年仅24岁就去世了。
对于道教的崇拜是从三清开始的,可能因为是本土的宗教,所以三清的地位大于一切所知道的神、仙、佛、圣。《道德经》一书是完全可以和《周易》、《尚书》相媲美的,都包含了无穷的智慧。
佛教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最大的。曾看过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散文,季先生通过对印度教的研究发现,佛教原始的经典佛经,其实都是胡编滥造的。
即便知道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影响我们相信有上天,心中有一座观世音菩萨,我们还是相信天道,遵从良心。从钻木取火到手机飞机,哪怕再过几千年,可以到火星或者其他星球定居生活,天道还是不会变的,这与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化没有任何关系。
有时会遇到书太多无从下手的选择困难,那该读什么书好呢?可能是钱穆先生说过(忘记哪位大师了),“读那些经过历史检验过的书”,也就是说古时候留下的书,都是值得读的,在大师匮乏的今天,那也是好的选择。
说到历史,到司马迁说过一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就是历史的作用,季羡林先生和钱穆先生晚年都把中国文化的总结为“天人合一”,并且指出二十一世纪是属于东方的。现在,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社会的发展印证了大师们的预言,从历史中,就能看到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