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问说到,负爱是指控制着自己不去爱,暗恋就是经典的负爱;
负恨是指我恨你,可我软弱、惧怕,因此没在关系中表达恨,甚至对恨都没有觉知,但实际上恨强烈存在着,只是被憋住了;
负知识是指知识在关系中,是为了凸显自恋,妨碍且破坏依恋。
“头脑妈妈”
这个概念是母婴博主李雪提出的词汇,虽然武老师见过很多人,但一直觉得她是他见过的智商最高,同时她还有闪电般的洞察力。
这个词汇是怎么提出来的呢?有一次李雪去见一个姐妹,有朋友向她倾诉自己的事,李雪用她的高智商和洞察力给了各种分析。
然而,这个朋友竟然恼了,非常生气地说,你分析的都对,可我讨厌跟你谈话的这种感觉,我觉得不是在和一个有情感、有温度的人对话,而是在和一个机器对话。
这位朋友的回应让李雪深感震惊,她想了想觉得,姐妹说的太对了,她的确是每时每刻都活在她强大的头脑,总是觉得自己这辈子都没有放下过头脑的控制,而充满信任地让自己掉到别人怀里,掉在大地上。
这个强大的头脑就像一个罩子一样把她罩住,同时也割裂了她和外部世界的联系。
和这位朋友谈话结束后,她还是不断地在思考这个话题,突然她有了很悲伤的领悟:头脑,是她的妈妈。
虽然是独生女,但李雪觉得自己是一个人长大的,这辈子孤独至极,她不断问自己:
当彷徨无助的时候,谁为我解惑?我的头脑;当我被欺负的时候,谁帮我面对?我的头脑;当我感觉到痛苦受伤时候,谁安慰了我?还是我的头脑……
最后引出一个终极问题:那么是谁养育了我,是真实的父母吗?还是我的头脑。想到这儿:头脑妈妈,这个概念就形成了。
可以说形成了依恋的人,有自己真实的妈妈,而没有形成依恋,还陷在自恋中的人,在相当程度上,头脑是他的妈妈。
头脑妈妈的形成
武老师先讲了一幅画,是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四大天王之一的张晓刚的作品。
他画了一个斑驳陆离的卧室,有一个婴儿车,车中有一个男婴,他的头露在被子外面整张画是灰色调的,只有婴儿的头是红色的。
这张画武老师多次用在微博上,每次都有人说:武老师,你怎么使用这么恐怖的画。特别是晚上的时候,总有人说被这幅画吓坏了。
可是这样一幅画,恐怖在什么地方呢?张晓刚并没有使用扭曲夸张的方式来表达,他简直就是像写实一样。只有婴儿头部是红色的,这一点比较特别。
后来武老师不断去想这幅画,同时结合一些来访者的故事和心理学理论,让他对这幅画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基本理解:
这幅画的恐怖地方是,婴儿是孤独的,而让婴儿孤独呆着,就等于把婴儿置于恐怖的地狱中。
因为婴儿想象中觉得自己是全能的,可事实上他们是无助的,必须有赖于大人的照料,才能满足基本的吃喝拉撒睡玩的需求;而自己的话,大多数需求他们都是无法解决,于是彻陷入彻底无助中。
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因为全能自恋而生出可怕的暴怒,这份摧毁性的暴怒,让他们的心灵无法承受,于是把它投射出去,就变成了,外部世界好像是有魔鬼在攻击镇压自己,所以自己无助。
例如一位学员对武老师说,她小时候做的一个梦是家里的一切物品,如桌子椅子等,突然间都长了一张人脸,对她狞笑着,要攻击她,她吓得落荒而逃。
可不管逃到哪,哪儿的物品都会长出一张狰狞的人脸,在这个梦中,可以逃,而婴儿连逃的能力都没有,只能眼睁睁地面对着这一切。
但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即便在这种时候,婴儿也可以发出自己的力量,来面对孤独带来的恐怖,那就是充分发展自己的头脑。
可以说,对孤独婴儿来讲,外界的一切刺激都是过度刺激,都是攻击。面对着自己而来的攻击,如果婴儿能发展出强大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那就好像托住了这份攻击,让对方攻击变慢了,这份攻击因此可以处理了。
武老师的来访者中,很多人都有厉害的察言观色的能力,常常是他话还没有说,他们已经知道他下一句要说什么,并把它说了出来。
最初他们这样的能力总是让武老师觉得震惊和佩服,交谈多了之后他发现,他们并没有很强的感应能力,主要是在猜,因为这种猜的能力经过了千锤百炼,所以可以很准。
例如有一位男士,他基本上有70%的可能,能猜中武老师的想法,这个数字已经够可怕了。特别是对他的负面信息,他还更容易猜准,而当武老师想对他好的时候,他基本猜不准。
对此,武老师的理解是,他强大的头脑分析能力,主要是来分析入侵、伤害等负面信息的。
实际上,平常我们所说的敏感的人,都是对负面信息敏感的人,同时他们也多陷在自恋中,构建依恋会很困难。
过度使用头脑的好与坏
当我们过度使用头脑时,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发生了,我们在相当程度上,切断了和身体的链接,而这有巨大的好处,那就是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的痛苦降低了。
虽然头脑上的猜疑很不好,但比起身体上和情绪上的痛苦,还是容易忍受。所以当我们过度使用头脑时,会有双重好处:
一是可以认识和分析外界刺激,所以对外界刺激的掌控好像增加了;二是因为在相当程度上,切断了和身体与情绪的连接,所以内在痛苦也减轻了。
同时,这样过度使用的头脑,也会成为能够在一个人和外部世界之间的障碍,也就是挡在了“我”和“你”之间。
严重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障碍像是一堵墙,或其他一些类似的意象。例如有人说,好像自己和世界之间,有一层完全透明的塑料膜,它非常薄,但却无比坚韧,怎么都撕不破。
有人则觉得自己和世界之间,像有一层毛玻璃。有过抑郁症的人会知道,抑郁的时候,外部世界再阳光灿烂,也好像和自己隔着一层什么东西,完全是两个世界。
过度使用的头脑,最初是“头脑妈妈”而后还会被当做是我们自身。此前的内容,有多次说过加尔维的理论:
自我有两个,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1,身体和潜意识层面的自我2,当过度使用头脑时,我们就会把头脑认同为“我”。
用英文词汇表达,自我1是ego,自我2也就是“我”是self。 self被翻译成“自体”更精确一些。
本来自体是包括头脑、身体、灵魂等全部,而当把ego当做自体时,我们的自我中就只剩下头脑,而失去了很多。
之前也讲过真自我和假自我,其中的自我也是self,所以也可以称为真自体和假自体了,而当把ego视为自体时,这就是假自体了。
当我们的自体中包含着身体,甚至是以身体感受和情绪为核心时,这个自体就会敏感而反应迅速;而当我们的自体中,主要是头脑时,那就会导致迟钝以及追求所谓纯净。
迟钝的假自体,可以通过快意恩仇去撕破它,大胆的去爱、去恨,让肉身在真实世界中充分接触和碰撞,当身体活过来时,灵魂也就苏醒了。
著名学者刘小枫有一本著作《沉重的肉身》,武老师很喜欢,曾经带着点悲观情绪,写了一点读后感: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但每一次选择都是赌博,而用以投掷的骰子,就是我们的肉身。
投掷肉身这个骰子的时候,轻一点,就可以风险少一些,痛苦少一些,但意义没了;重一点,意义会有,爱恨情仇也都有,风险太大,疼痛也太重。
肉身会有疼痛,也会有快乐,而肉身和真实世界的丰富接触中,一个睡着的人会醒过来,一个醒着的人会活得更丰盛。
当沉浸在头脑的抽象世界中,这些就都不会有。
总结
1.形成依恋的人,有真实的妈妈,而没有形成依恋,和陷在自恋中的人,在相当程度上,头脑是他的妈妈,通过充分发展自己的头脑面对孤独带来的恐怖。
2.当我们过度使用头脑时,会有双重好处:一是因为可以认识和分析外界刺激,所以掌控感增加了;二是因为在相当程度上切断了和身体与情绪的链接,所以内在痛苦减轻了。
3.当我们的自体中包含着身体,甚至以身体感受和情绪为核心时,自体就会敏感而反应迅速;当我们的字体中主要就是头脑时,会导致迟钝以及追求所谓纯净。
4.肉身会有痛苦,也会有快乐。肉身和真实世界的丰富接触中,一个睡着的人会醒来,一个醒着的人会活得更丰盛。当沉浸在头脑的抽象世界中,这些就都不会有。
思考
我也觉得自己是一个人长大的。成年后才发现,自己其实不具备建立依恋关系的能力。对抗孤独,也大多用头脑。
我看到的不是婴儿的头露在被子外面,而是婴儿床上只有一个婴儿的头。可能是因为当婴儿认同了头脑,他的身体就消失了,只有头是存在的。
聪明人喜欢,甚至沉溺于使用自己强大的头脑。这样能把问题变得简单,对人和事会看得更通透,解决也有办法,速度快,好像很多事情都能在自己的掌控中。
会让很满足人的自恋,会让人着迷,但却像和周围人之间,树立起了一道墙,把自己隔绝在一个孤岛中。这样充分满足了全能感和自恋,却会有恐怖的孤独。
少年时期,我喜欢看小说,在脑海里不断地幻想,有一个人是绝对的爱我,不需要任何条件。沉浸在那种幻想中,日子是粉红色的,只是距离现实很远。
进入社会后,发现它跟脑海里想的完全不一样。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麻烦、乱七八糟的事情,有各种各样的限制,需要我们每个人跳带着镣铐跳舞。
你跳得怎么样呢?期待在留言里看到你的身影。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