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楠峋
公众号来源:别打我主意
1
我可以一个人呆上一整天。
打小我就这样,一个人在家看电视,一个人在家玩娃娃。
朋友叫我出去玩,我不,我就愿在家呆着,拉我往外走,我不,抠着门框,谁也别想拉动我。
一个人多好!把门一关,电视机一打开,我就是我,一个自产自销的我。
小时候无知又快乐,什么是孤独,对不起孩子的世界没有孤独,我真的很享受一个人,想干嘛就干嘛。
所以我兴趣爱好特别多,买小娃娃,然后给她做发型做小衣服,现代装古代装,人物剧情安排的明明白白,这些娃娃陪伴了我的小学时光,后来把她们放到了一个盒子里,但现在早不知去哪儿了,也许到了下一个小姑娘的手中。
2
我还喜欢看书,格林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故事大王、安徒生童话等等等等,每次看到书摊必买一本书,而且我的创作力从那会儿就开始了。那时我字都认不全,就连“坏”这个字都要拼音的年纪,我就创作了一个小故事,写在了某个故事书的扉页,大致如下:
以前有一个好人,后来变坏了,经常欺负别人,直到有人跟他说,你别当坏人了,还是当个好人吧,他想想也对啊,为什么不当一个好人呢?于是他后来就经常做好事,变成一个好人了。
大意就是如此,我为何记忆如此之深,是因为在我长大后也就是写字可以写连笔的时候,我翻出来看到了,我当时心想,我的天,这…这…抱歉,我到现在也无法准确形容这个故事,是简短有力童心荡漾?还是无比白痴毫无逻辑?
不好说,不过这也侧面验证了创作这件事不管你知识储备如何,只要你敢写你就能写。
所以我不觉得孤独,毕竟那会“孤独”两个字我都不会写。
3
我不擅长交际,人际交往对我来说真是太难了,我宁愿和蚂蚱一起玩。
我小时候去地里最喜欢的就是蚂蚱,真的,是逮蚂蚱,可不是吃蚂蚱。
那会儿可不像现在,我第一次听说吃蚂蚱的时候,心想我的天,居然有人要吃我的朋友!
地里蚂蚱贼多,尤其路两边的野草堆里,一脚踩过去,扑棱扑棱飞起跳跃,每个蚂蚱都在展示自己的技艺,然而他们并不高超,毕竟大多都让我逮了去,有时候装瓶子,有时候装袋子。
经常用的,还是小时候五毛钱三大袋的雪碧冰块的袋子,满满当当装一起,有翅膀的,没翅膀的,土黄的,草绿的,缺胳膊断腿的,我都悉数收入囊中,其实想想还挺坏的,我经常把他们扯断一条后足,就是支撑他们跳跃的那个大长腿,让他们蹦不起来,或者全扯掉,看他们在地上爬,或者绑根线在他们后足或者翅膀上,他们走远了就把他们抻回来。
现在想想,嘶~还想再玩一玩儿,哈哈,真是太坏了!我觉得他们肯定不认我这个朋友。
我小时候还喜欢看电视,尤其我家换了大彩电安了卫星后,电视台也多了,电视剧也多了,不用只守着一两个雪花频道了,所以我早早的就近视了。
唉,虽然小时候戴眼镜是博学的标配,但是我是看电视看的,我可一点都不骄傲,我好想知道有没有人是因为学习而患上近视的。
瞧吧,我小时候可比我现在有趣多了,所以我小时候一个人也可以玩的很好,但是长大后我就知道孤独了。
4
哪怕刷着手机,各种视频眼花缭乱,我也提不上兴趣,毕竟有了是非观审美观,看电视综艺都开始挑三拣四了。
哪怕出去聚会,ktv唱歌,吃着美味佳肴,逛着旅游景点,人多的地方,热闹的地方,五颜六色。视野开阔了,味觉满足了,我也没多大感觉,如果参与的还有陌生人,讨厌的人,好吧,就当活动我没来过。
我就孤独地看着人们活蹦乱跳,然后笑而不语;我就孤独地听着人声鼎沸,然后笑而不语。
我就孤独地看着窗外五彩缤纷,然后写下这句话:一个人也挺好。
5
脱口秀大会有一期主题是:别怕,只是孤独。
王建国提到了孤独的四个分类,“绝对孤独,就是孤独的一点招都没有。屈从性孤独,也能沟通,但是沟通起来实在是太困难了。认知障碍型孤独,你觉得你是孤独的,但其实你不是。迷幻型孤独,你只是偶尔喜欢独处,却误以为自己喜欢孤独。”
这样一看,顿时感觉“孤独”高大上了起来,网上更是盛传一份“国际孤独等级表”,“国际化孤独”更是给人一种莫名的高级感。
但是孤独本身真的一点也不高大上,一点也不高级。
当你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是不会感到孤独的。
孤独不可怕,一直处于孤独状态才可怕。
所以,别怕,怕就想想蚂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