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张涛回到上海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来来回回就那么几家餐厅,能吃到的东西早就吃腻了。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快速发现更多满足胃口的餐厅呢”,后来他想到在美国时曾见过的“饭店索引指南”,于是“大众点评”出现了。
如果张涛没有思考那个问题,也许就没有后来的大众点评。当然,依旧会有乐于思考问题的人提出创新的想法,类似于“大众点评”的东西仍然会出现。但这个人为什么不是你?
1918年松下幸之助发现了“一个插座只能插一盏灯”的问题,于是“二相插座”的研发开始了。
马云意识到了“还没有一家平台能让所有人安心且方便快捷地在网上购物”,于是淘宝诞生了。
诸如马云、刘强东这种创下偌大家业的商业奇才,无一不是善于发现问题的人。而对于问题,也许你更倾向于得到答案。或许提到马云、提到刘强东,你也曾在无人处自问过“为什么我没有这么幸运”。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创新化生存》的第一部分,王可越提到,当你提出“为什么我没有这么幸运”这个问题时,你已经有了“不够幸运”的倾向性预设。也就是说,你是带着答案找问题。这也是大多数人无法开始创新的症结所在:无法真正发现问题。
《创新化生存》封面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呢?说到底,张涛能创立“大众点评”,马云能创建“淘宝”,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丰富的阅历提升了他们的认知程度,所以提升自己的认知程度是关键。这里的认知包含两个方面:需求和理解。
所谓的需求认知,是对自己和他人的需求认知。比如梦想、消费欲望等等。
曾获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由徐景达执导的动画片《超级肥皂》,完美揭示了一个精明的商人对人们消费行为中的需求认知。
《超级肥皂》中,商人先是推出了一款能轻松漂白所有衣服的肥皂,一部分乐于尝试新鲜的人引领了潮流,于是漂白肥皂大卖。这时商人又推出一款染色肥皂,让之前变白的衣服变得五颜六色,再次大卖。
王可越认为,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人的目光投射,也是我们对他人的想象。
打个比方,在家长眼里,他们希望看到一个成绩好、听话懂事的孩子。所以为了得到家长的认可,孩子拼命地学习,提高成绩。反过来,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期望又何尝不是孩子对家长的想象,他们主观上认为所有的家长都是希望有一个成绩好的孩子,但实际上,家长希望孩子优秀,是因为优秀的孩子更容易接近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金钱、地位,甚至是爱情,从而生活得开心快乐。
也就是说,家长的本质需求是孩子生活得开心快乐。当这种相互需求认知出现偏差时,孩子艰难而痛苦地学习着,成绩却不一定提高,家长也不会认可,双方始终发现不了真正的问题所在,从而陷入死循环。当然,发自内心热爱学习的孩子与家长的需求刚好对等,于是成绩好的孩子感觉越来越好。
反思什么是真正的需求,会帮你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
马云发现了人们对足不出户就能购物的需求,发现了当时值得信赖的网络购物平台还没有出现的问题,创立了淘宝。
十几年前诺基亚公司还在关注如何将手机做的更结实、更便宜的时候,苹果手机已经在关注用户的需求了。苹果公司提出了“如何提升用户的移动体验”的问题,成功干掉了当时如日中天的诺基亚。
对需求的认知一方面是对自我的重新认识,找准定位,另一方面是对他人的需求认知。
理解是认知的第二个方面,关键在于角度,创新就意味着多角度的理解,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途径。
说到理解,男女交往之间的理解最具有代表性。当女生告诉男生大姨妈来了,网络上被嘲笑至今的钢铁直男的回应是:多喝热水。不得不说,喝热水的确是有效缓解痛经的一种手段,但女生的意思明显是想让男生多关心一下自己,多点暖心的举动,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这是直男对女生的理解偏差,类似的例子从古至今从未断绝。
相传古时候晋惠帝听到百姓饿死的消息,他反问:何不食肉糜?意思是“他们为啥不喝肉粥呢?”
在晋惠帝的认知中,肉是吃不完的,所以无法理解竟然会有人饿死。外人觉得好笑,同样是不理解晋惠帝的认知局限性。
说到底,理解偏差是信息不对等导致的,那么如何更好的理解呢?答案是多角度探索“为什么”。
比如飞机上的乘客抱怨飞行时间太长。从技术角度上来讲,飞行速度很难再现有的基础上做到大幅度提升,那么换个角度站在乘客的立场上来看,“为什么会觉得时间太长呢?”原因或许是飞行途中无事可做太烦闷。理解了乘客的真实感受,那么创新的方向就变了,从如何缩短飞行时间的技术问题转变成了如何增加更好的服务或者设置有趣的活动项目,创新的难度也大大降低。
前面说到的认知的两个方面:需求和理解,两者之间其实是彼此联系的。想要创新,首先是突破自身的认知局限,当你获得的信息越多,可供选择的方向也就越多。另外,创新中的理解,不一定是推导出合理的解释,而是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更多的信息,为创新的方向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