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执两用中是儒家待人接物治国平天下的智慧。
“执两用中”出自子思《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这段话提到舜善于询问、观察身边的言论,隐藏别人的坏处,宣扬别人的好处,掌握事物“过”与“不及”两个极端,而采用适中的办法来治理百姓。
“执两用中”是由“执中”发展而来。在三皇五帝的治理经典《尚书》中,就有后来朱熹极为推崇的儒家“十六言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执厥中。”
先民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故办理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分寸,这个分寸就是一种事物发展过程中各方关系作用力的动态平衡状态。
尧、舜、禹都把“允执厥中”作为世代相传的治国方法,就是要求实事求是地坚持中道来治理国家。孔子在全面继承中道的基础上,又以托古的方式把虞舜的治国方法概括总结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将“执两”与“用中”对立统一起来,丰富了中道的内容。
孔子从“中”的对立面提出了“过犹不及”的命题,“不及”是没有达到“中”,根源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过”则是超过了“中”,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两者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偏离中道走向极端的失中现象。“执两用中”与“过犹不及”合而言之,就是坚持“中”,戒其“过”,勉其“不及”,这是中庸之道所据以立论的最基本法则。
按近代的说法,“过”是激进、冒进,是“左”;“不及”是拘谨放不开、保守,是“右”;“执两用中”则是不偏不倚,实事求是。
2
“执两用中”的误解:和稀泥。
“北宋五子”时期,“三苏”的“蜀学”其实与“洛学”“关学”一样自立门户,其中苏轼解构的《中庸》就别有新意·。
苏轼借解构《中庸》认为应以“明诚体道、溯本穷理、归宗于中”三要义落实在实践中,主张剥离玄虚表饰,回归孔子“道在日用”的原始精神,反对以高深莫测的抽象理论脱离儒学的实践品格,强调圣人之道本应简明可循。
苏轼以“诚”(热爱情感)与“明”(理性认知)重构圣贤境界,指出圣人以真诚热爱为实践动力,“生知安行”,知行自然合一;贤人则“学知利行和困知勉行”,往往困于理性认知与行动的割裂,认为儒学真谛在于激活人内在的天然向善本性(如好色恶臭般直接),强调“道”在“诚”情感驱动下的自发践行。
苏轼揭示中庸的本质困境:一般人极端化的“过”与“不及”皆易,唯动态平衡的“时中”至难。因中庸非教条折中,而是需在复杂现实中精准捕捉“恰如其分”的实践智慧,认为儒学真谛在于直面人世无常,于变动不居中锤炼“执两用中”的生命境界。
苏轼以“权变”破“执一”,指出真正的中庸绝非机械居中,而是以“时中”包容动态偏离、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调适,与儒家主张“大行不顾细瑾,大礼不辞小让”如出一辙;小人却将“归中”异化为放纵的托辞,混淆了“包容过程”与“放弃原则”的界限,主张真正的中庸须在现实复杂性中实现“不极而会极”的动态辩证过程平衡,绝非无原则的妥协,而是在复杂现实中以“诚”为锚、“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苏轼是真性情中人,他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王安石变法他开始是支持的,在运动化推行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操作问题,让他与王安石据理力争,被贬;司马光扳倒王安石,尽废新法,他认为新法也有许多可取的地方,又被保守派打击。
3
王阳明的“执两用中”。
先生曰:“孔子有鄙夫来问,未尝先有知识以应之,其心只空空而已;但叩他自知的是非两端,与之一一剖决,鄙夫之心便已了然。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天则,虽圣人聪明,如何可与增减得一毫?他只不能自信,夫子与之一剖决,便已竭尽无余了。若夫子与鄙夫言时,留得些子知识在,便是不能竭他的良知,道体即有二了。”
王阳明提出了一个问题“执两用中”,谁的“两”和谁的“中”,是一个立场问题。
不能用我的“两”和我的“中”去强加给求学者,必须根据学者的学情判断出求学者的“两端”而启发其取“中”。如此态度,则必然要求我在面对求学者的时候不带成见和偏见,即所谓“空空如也”。
这段话与孔子《论语》要求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有相通之意。
教师的“执两用中”,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准确诊断学情即当前每个学生学习的发展阶段,然后有针对性进行恰当教育,如撞钟般“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才真是所谓的“有教无类”。
社会治理者,在面对群众诉求的时候,是以己之意见取折衷方案和稀泥?还是不带成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以群众之意为意,然后在现实条件下站在群众的角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提出平衡各方的协商共治方案,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4
执两用中,何其难哉?
有人说,三人为群,人群中的行为往往是左倾激进的绑架右倾和中间。在高度社会化的时代,激进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有相当的话语权的。
有段话“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对“执两用中”很有杀伤力,一些人立志高远、自拔于流俗者奉为圭臬。
短视频大众传播有一个规律:优秀的和无缺点的人和事消失的快,传播点击量上不去。反而是那些有缺点吸引点击量的能量更大,带来的效应是低俗、媚俗化盛行。
新闻传播也有句老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负面消息在新闻传播效应上比正面消息更有杀伤力。
“实事求是”的执两用中,不随波逐流,其实在成人世界里是最难的,真正考验是在遇到事情面临艰难抉择的时候。
在现代社会,“执两用中”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指导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和多元选择时,保持理性和客观,避免走极端,寻求最恰当的解决方案。在经济领域,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结合;在学习和工作中,人们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以达到“致中和”的最佳结果。
“执两用中”,其斯以为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