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规矩和爱》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涛
Step1.选摘(内容概述)
一位年长的家庭教育专家下榻宾馆,看到宾馆会议指示牌写着“科学养猪研讨会上5楼”,老先生不禁老泪纵横,这年头连养猪都要研讨,怎么养孩子就没有专门的培训呢?
当然,现在越来越多家长重视科学教养。这次看的是一位在从事儿童教育研究长达30年的老师写的书籍,书名叫《规矩与爱》。
在家庭当中,我们除了给孩子开发智力,家长还可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这本书给家长一个帮孩子学习如何“做人”的教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顽皮的猴子,学会做人,就是帮助孩子如何驯化心中的这只猴子,摆脱原始动物性的局限。
而这些内容的通常都是隐形的,没有测试,没有考试,你看不出来。由于没有这种考试,所以常常会忽略;因为没有考试,没有及时反馈,我们也不知道教的内容、付出的时间到底有没有回报,很可能会半途而废。
这本书,很大部分内容就是给家长敲警钟,要坚持要坚持!也有一些内容是给家长鼓劲,你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家长如果在这方面投入了心血、时间、精力,那么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将会成长为丰满的人物,而不是只会考试成绩的机器。
Step 2.思考
平时在市面上看得比较多的,都是西方理念引进的育儿类书籍,比如说,正面管教,比如说父母效能手册,比如说,无条件养育,比如说蒙台梭利。通常来说都比较强调,让孩子展露天性,尽量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这本书更加强调规矩,适合中国的国情。
在一个讲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国度,我们有能够对孩子行为起到约束的规矩应当被传承下来,比方说:
坐到饭桌吃饭前要招呼长辈们过来一起动筷子
有长辈来,要先起身
出门去哪里玩之前要跟爸爸妈妈说,告诉他们一声
这些看起来不是哪一本规章制度写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这本书读完之后,有几个比较触动我的点。
第一,关于打孩子。
在之前的一些育儿书都强调不要打孩子,作者对于打孩子有个人的见解,他认为我们可以带着爱去打孩子,还提供落地操作的方法。
第二,强调了情商。
他这本书一直在强调的内容,实际上是在弥补应试教育体系之外,缺失的教育内容,也是家庭教育中急需为孩子补课的项目,如何智力之外去做个人管理,更好地与社会相处。也是在提醒家长不要太过分的关注成绩分数,还需要给孩子做点什么功课。作者是把这一块内容归纳为情商。那些高分低能的人,那是有才缺德的人,就是情商出了问题
第三,将情商的内容进行完整的阐述。
他将情商的按照一位心理学家的分类进行了阐述,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同理心,还有人际交往技巧。内容比较全面。按照“父母的必修课是先反思自己受教育的模式”,我也按照这5点谈谈认识,以及回想自己是如何成长的。
【自我意识】
相当于自己给自己的评价,怎么样去看待自己,你觉得自己很牛,还是觉得自己很卑微。比较理性的看待自己是做到不卑不亢,我既不会低人一等,我也不是这个世界的王——世界并不是围着我转,地球不是围着我转。
记得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是自我迷恋的,认为自己是这个宇宙的中心,特别是看了圣斗士星矢之后,知道了雅典娜,会天马行空,想着自己会不会像雅典娜一样是女神投胎到人间。现在想起来是非常搞笑的,那时候体现的是幼年自我膨胀、自我认识不客观的现象。
【自我管理】
书上所说的这点,我认为偏向于自我控制这个概念,也就是怎么样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去延迟满足。
在延迟满足这块,我认为从小做得还是可以的。不知道为什么可能天生就有这种坐定的能力,也许是跟小时候老妈很早就让我坐下来,安静地认真专注做一件事情有关系。记得小时候两三岁时,我已经能够比较长时间的专注去看字写字。当然另外一个原因是跟我的性别有关,女生通常都比较容易坐得住,耐得住诱惑,做先苦后甜的事情。
在情绪管理这点上,我认为是这几年才慢慢好起来的。以前虽然不会大喜大悲。但有时候生气闹起来真的会大吼大叫那种,或者经常会抱怨这个吐槽那个,也就是说还是会放任情绪这个孩子出来乱搞事,事后都觉得真的很可笑的(后来想想,这两点在家族长辈身上也有。提醒自己,言传身教很重要)当然只是局限在关起门在家人之间发生的事。尤其在青春期、叛逆期的时候,控制不住地老会跟大人发生冲突。
记得青春期,那时候特别注重颜面,妈常说,你今天早上怎么又长了几个痘痘,平时自己老是不注意嘛?我那时候一听这话就生气,觉得家长老是挑我的毛病,又不教我说这些痘痘要怎么祛除掉,,就是在挖苦我,我好伤心。
这几年已经开始慢慢地意识到,情绪并不是因为一个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于事件的想法,基于我们本身信念系统所产生的想法,让我们有了情绪。如果能够把整个信念系统撬动更换,那无用情绪将大大减少,从此能够翻身成为情绪主人。太多负面情绪,是会消耗我们大量的精力,甚至让我们对于生活工作都失去兴致。
这个能力相当重要,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特别是女生结婚生子后,面临整个环境剧烈变化,落差很大,从原来大家捧在手里的闪耀的女王一下子掉落谷底,变成灰姑娘(这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对付情绪一个很好的办法是写下来,用理性的语言去对抗感性的情绪,如果不想写,起码能够用语言去表述出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什么样的,来源是什么。越能够精准的说出现在的情绪,我们越能够控制住它。
【自我激励】
说的是一个人怎样学会在生活中以游戏化的方式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这种游戏化并不是说让自己变成一个玩世不恭的人,而是不管生活变成什么样子,是颠沛流离还是一帆风顺,你都能够用独特的方式活出一幅美好的画面,过成自己期待中的样子!
自我激励这个词的含义很丰富,包括怎样去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找寻目标),发展自己的优势兴趣爱好(挖掘潜能),在人生当中建立自己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感(责任教育),以及在人生旅途当中如何去抗压(挫折教育)。
前两个问很像是生涯规划的内容,也是哲学三问当中比较重要的一问“你要到哪里去”。但经常是需要你的课外阅读中去获得答案,在真实的学校里,至少在我们以前并没有这样的教学内容。小时候,都觉得理想这种东西很空很泛,难道不是念完书然后工作,按部就班的样子?
【同理心】
说得时髦一点叫“共情力”。需要学会站在别人角度去思考问题,但恰恰是像我们这样的独生子女特别容易缺乏的,个别80后的父母自我中心的想法,体现在更加追求自我,更加特立独行。心理学上也有一个术语“心理边界”,可以去知道一个人的同理心如何。如果“心理边界”模糊,一个人容易把世界和自己混同,会以为自己心里想什么,别人一定能100%知道,当然也很难换位思考。
如果有同理心,我们更容易理解别人的感受,能够更和谐地与他人相处,愿意去聆听别人的声音,也愿意接纳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同理心,我们很容易说出伤及别人感觉的话,所以才会看到某些成年人,在说话时没有注意场合,没有注意对象。
在这本书里面很强调,父母你一定要先有同理心,进入孩子的世界,去跟他们沟通和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以一个大人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眼中的问题。
这让我想起了我童年时期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和布娃娃有关。我有一个非常珍爱的布娃娃,但是表妹来我家玩的时候,把我的娃娃弄坏了,当时心情很不好,就一直哭啊哭,客人还没走的时候就在那里闹情绪。因为小时候我一直把布娃娃当成一个有生命体的个体来看待,觉得她就像一个宝宝一样,所以它被弄坏了,我心情肯定很难过。当时,爸爸说:“不就是个布娃娃吗?有什么了不起的?在那哭哭闹闹,像什么样子?”然后不理我,继续陪客人去了。
第二件事,和生命教育有关。在某一天开始发现,原来餐桌上吃的猪肉牛肉,竟然是跟屠宰场有关系。以前我一直没将草原上狂野奔跑的动物跟餐桌上的死气沉沉的肉联系在一起,觉得就算它们被变成肉食,过程应该也是温和不带伤害的吧。后来走进菜市场,在那鸡鸭鲜禽档,才发现原来这竟然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过程。心里特别难受,觉得自己作为人类的一份子,手上沾的都是鲜血,还一度拒绝吃肉,把爸爸妈妈惊呆了。
他们说,我们是人啊。他们觉得小孩子的想法很可笑啊,世界上有那么多需要去思考的问题,小娃娃却像一个慈善家一样,关注一些没有用的东西。
那时候我是一个小孩,动物都那么可爱,真的不忍心。总之后来也不知道花了多长时间才过了心理这道坎。至今肉食量很小,而内心深处,也一直有吃素的愿望。
这两件事印象这么深刻,按照书中所说,是当时作为小孩的我,并没有接受到父母接纳性的语言。
【交往合作】
可能是以前父母所不注重的,因为像我们80后多是独生子女,家里没有兄弟姐妹需要合作,我们只要把自己这个角色扮演好,把自己该做的事情、该完成的学习任务搞定,基本上大人就会说:“嗯,可以了,你没有给别人添麻烦”。
在这方面,独生子女可能会有错觉,觉得我是一个人的英雄,并不需要别人,错以为人际交往并不是很重要。
但是,当我们走向社会,就很需要跟别人去合作。住在同个寝室的人,在同个办公室的人,在同个酒桌饭局上的人,都是我们交际合作的对象。缺乏这样的锻炼,在这些场合常常会显得木讷,不知所措,起码是没有主动出击的,常常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很少主动思考,可以跟他人合作,谋划什么项目只有别人主动来邀请你,才会去做什么事情。我们总是想去当一个人的英雄,却很少去思考,怎么样团结一帮人,获得更大的能量,大家一起上升。
常常忘记的是,一个人想获得成功,很可能70%是他人脉的提携,带来了跳跃式的变化,而不是他个人真正能力所为。要不然,是社会上长得漂亮的人那么多,为什么真正成为影星,并且成为爆红的明星也就那么几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民间其实也不少!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专家,成为被你所知的知识网红,也就那么几个。因为人际交往起到杠杆力的效果。
这方面的内容很难通过看书获得能力,而真真切切需要你在生活中投入时间,能慢慢积攒经验,即使书上把一举一动,把每一个步骤都详细的写出来,但是到了实际场景中,还需要灵活应变,做得自然。
综合到最后,发现所有的情商能力,你都必须将孩子向外推,而不是经常把他困在家里,抱在手心里怕他受到伤害。看的事情和人越多,就越能够知道自己的渺小,也能够更加谦卑的心态给自我身份定位(自我意识),打开了眼界,才发现自己有更多的选择,原来,我还可以去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自我激励)。要追寻目标,你就必须管好自己的情绪,不让它作怪,还要学会延迟满足(自我管理)。与人相处才慢慢地学会换位思考(同理心),获得了和别人和谐共处的能力(合作交往)。
Step3.行动
01 平时在绘本阅读中拓展出情商的内容,那些积极正面的表述,给他们获得一些正能量的自我认识,树立自信
02 慢慢引导孩子学会记日记,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能够去思考自己如何思考
03 接纳孩子的情绪,走进孩子的世界,学会用语言准确地描述情绪
04 用各种小事情锻炼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比如先收拾玩具,然后才能看电视
05 有机会带他们多去体验人生、开拓眼界,认识到这个世界有什么样的选择,而不是当你问起他们想干什么,就只会说“我想当老师”
06 从细节上去注意他们的优势是什么?他们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沿着兴趣爱好顺势而为,去打开一扇门,学会了解自己内心想要什么
07学会和孩子做规矩(其实是养成良好习惯),和他们签合同,重要的内容可以写在家庭的文化板上
08要求孩子做到什么,自己先做到那个标准,甚至比那个标准再高两三倍
09孩子懂事之后,违反规矩了,确实必要时可以打孩子,但是注意方式方法(那不是一种泄愤,而是让孩子树立规矩的敬畏感)
10 比较有挑战的是两个孩子冲突如何去解决,这方面还要阅读相关书籍
——
作者:发愤的草莓,干货新书《现在就干》作者,专注时间管理与妈妈精力管理,陪伴你把琐碎的生活变成像游戏一样好玩。家有2宝,上班之余耕耘公众号“发愤的草莓”,每天5点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