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极教育并不是西方的舶来品,而是对于中国古代先贤圣哲那些被我们遗忘的至善至理的一种回归。
2、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是靠斗争,也不是靠战争和掠夺来实现的,靠的是人们的善意。
3、在大数据时代,孩子要如何与他人交往、交流和交换,才是父母应该真正关注的问题。
4、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积极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快乐教育。快乐教育多半指的是在教育中用某些让人高兴、快乐的方式,创建一种其乐融融的快乐氛围,但积极的含义则比快乐丰富得多,积极教育的内涵也远远大于快乐教育的范畴。
5、积极教育追求让孩子能在积极的社会、学习与生活氛围中充分释放他们的积极天性,找到属于自己的成才之路。
6、那些真正拥有大智慧和大幸福的人,才是拥有大气运的人,才能够掌握自己的生活,实现伟大梦想。
7、积极教育的本质是依据人类的积极天性与生命的规律,顺应并发挥人类那些卓越的积极天性,让教育成为真正启迪人内在的觉醒、点燃生命意义感的灯塔。
8、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培养调节情绪和管理情绪的能力非常重要,它是孩子在未来遇到挫折时自我激励、识别他人的情绪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能力的基础。
9、父母要认识到消极情绪也是孩子的朋友,需要引导孩子正视自己的情绪和学会正确地表达情绪。
10、抗逆力强的孩子,通常能够和除父母之外的成人,和关心他们的人产生强烈的社会支持联系和感情联系。
11、要提升孩子的抗逆力,家长需要跟孩子坦诚地分享事实真相,鼓励孩子接纳现状,并提供温暖的陪伴。
12、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父母可以帮助孩子确立积极的自我评价,给予孩子恰如其分地激励与奖赏,并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13、一个在童年时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心理适应能力更强,自尊心更突出,人际关系更和谐。
14、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帮助孩子有效管理自控力心理资源,进而用好习惯代替自控力,最后用意志力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自控。
15、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父母的终极使命,就是发现孩子的天赋。
16、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灌输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要扩大孩子内心的疆界,扩展孩子的综合认知,引发孩子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之心,并从中进行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实现。
17、要发挥孩子的天赋优势,父母需要先了解孩子的核心优势、成长型优势、习得行为和当前劣势,并利用优势效应把孩子的不喜欢变成喜欢,用“补强法则”培养孩子更多的优势。
18、一个具有较强专注力的孩子,不仅能在各种情况下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在面对困难时也更积极、更乐观,相信凭借自己的专心致志和坚持不懈可以战胜困难。
19、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家长需要确保孩子挑战与技能相平衡、行动的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能够获得及时的反馈,从而让孩子获得沉浸于巅峰状态的福流体验。
20、家长需要在放松的间隙引导孩子寻找快乐、给予孩子充分的休息时间、教孩子科学用脑和交替学习。
21、善良是人类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竞争优势,也是人类获得幸福感的前提。
22、培养孩子善良的品格,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从身边的人做起,并让孩子意识到助人为乐可以是很小的事。
23、具有良好审美观念和能力的孩子,往往会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发现和挖掘出自身更多的潜质与兴趣。
24、要培养孩子的审美感,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各种美、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鼓励孩子把自己想象成不同的人。
25、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也是人们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26、具有创造力的孩子,往往可以运用一切自身所掌握的信息,用创造力思维解决问题。
27、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父母可以从 培养孩子的敏感力、流畅力、变通力、精进力、想象力五方面入手。
28、具有同理心的孩子,往往更善于解决麻烦,表现出积极的社会行为,比如互相帮助、互相分享等,这也是孩子能够拥有良好人际关系、获得他人好感与信任的桥梁。
29、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父母可以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关注他人的感受,激发孩子的分享与奉献意识。
30、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就是孩子要努力获得“ACE能力”,即“王者之力”,这是人们发展、成熟、成功的种子,更是提高自己未来竞争优势的终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