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形形色色的职业生涯问题中,常有来访者说:
我知道要这么做,但是……
我想改变,但是……
我不知道该选A还是B……
套路有的,比如我们有平衡决策单,三选一,让理性头脑工作,让心做出选择。比如,有打分,给几种情况打分,或者给前后不同的结果打分。比如,还有排序,职业价值观排序,等等。这些都是为了看看心中哪个选项更被自己看重,是在好的选项中选出最好的,然后制定出行动计划和下一步。
然而,事情有时就是不这么吃套路。这些选项和它们背后的担心焦虑,来回反复拉锯,直到,即使分明知道了卡在哪里,却还是推进不了。
这时,我喜欢问对方一个问题,告诉我,哪个,让你更痛苦?
因为需要稳定的收入和安全感所以回去做老本行,这样可能就一直做下去了,这种状态和,彻底转型去做另一个非常想做、已经有所涉猎的行业,但收入不稳定,要承受着一大波“不确定性”的攻击,哪个让你更痛苦?
靠自我驱动靠自律甚至打鸡血,保持每一天都推着自己行动,向梦想迈出一小步一小步,这种不稳定的推背感和,拖延逃避懒癌发作,刷剧刷掉三个周末好轻松啊,同时受着惭愧以及内心无法自洽的折磨,哪个让你更痛苦?
可以把自己代入一下,会觉得,当然是前/后者更痛苦,如果再问问别人,两种都有人选,大家都认为自己选的那个,当然是更痛苦的。
这像是在做,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题,不够正向,不够正能量,怎么是在差的选项中间选一个相对不那么差的呢?说好的要选心中真正向往的东西呢?但其实我们很多时候正是纠结在这样的关节之处。
向后看,走过的每一步都是熟悉的路径,安全感满满,大脑里对应的神经通路也非常粗壮,就这么走下去也无不可,揣着一份心有不甘,也是可以活着的。向前看,每一步都有不确定,大脑里相关的神经通路很细很脆,甚至还没建立,哪怕对于新行动只是想上一想,脑子里的小天使和小恶魔分分钟跳出来决斗。
我们寻求咨询,是因为对现状不满,对未来有期待。当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谈完了向后看和向前看的方方面面,那个纠结的关节可以显现出来。然后我们复述呈现关节的两边,问对方,哪个让你更痛苦。
因为关节两边的情况你都清楚,然而如果你还是没有行动,还有犹豫,我们就让痛苦说话。
哪个更痛苦,它的反弹驱动力就更大,让它激励你的自我驱动,走出第一个“下一步”。
贾杰老师在《活得明白》一书中写道:
我要是既不接纳,也不想行动呢?
这就像病人跟医生说,我知道我发烧,但是我既不想吃药,也不想打针。你猜听到这些,医生会怎么说?
怎么说?
那就难受着!
你看,在这个痛苦的问题中,我还能提供第三个选项:哪个让你更痛苦,还是就这么难受着更痛苦?
Your ch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