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调节/EC 的标准发展
有意控制(EC,Effortful control)是自我调节的基石。
孩子在生命最初几个月就开始学习调节情绪,在童年和青少年继续发展这种能力。
6~18 个月的孩子会侧重使用不同调节策略。
- 6 个月:凝视讨厌的人
- 12 个月:自我抚慰(吸手指、转头发)
- 12~18 个月:躲避、分散策略
- 24~38 个月(2-4岁):减少自我抚慰。随着认知、社会认知、动机、语言的发展,发展出更多复杂的、有经验、多元、成功的反应方式。很多 4-5 岁的孩子已经擅长管理刺激源。
EC 过程包括:注意转移、注意集中、有意识抑制行为。
- 8~10 个月:发展出部分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 9 -18 个:集中注意能力增强
- 12 个月:发展出抑制次要反应的能力
- 30 个月:发展出执行注意、有意抑制行为
- 36-38 个月:延续上述,表现出更高的精度,并且与 EC rating 正相关
- 22-44 个月:随着注意机制成熟,抑制行为大幅度提升,在 4 岁时会表现得相当好
- 3~5 岁的孩子 EF 能力比 12 个月大平均提升一个标准差;上学后会接着提升;但到青少年、成长时期提升变慢。
璇:4-5 岁是注意力、情绪能力培养的黄金期,而这段时间与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
EC 与情绪的社会化发展
Eisenberg 和 Morris(2002)提出一个多层模型来描述三种不同控制风格:
- 过度控制:
- 无意识反应(eg. 行为抑制)水平低,失控反应(eg. 冲动)水平低,需要时抑制行为的能力是平均水平,有意注意调节水平低(eg. 转换和集中注意力),需要时有意激活行为的能力低
- 有意注意调节能够减轻负面情绪,例如恐惧。恐惧与高度抑制行为有关。
- 倾向于内化问题(eg.沮丧、焦虑、社交退缩),社交能力更低,倾向于体会更多负面情绪。
- 缺乏能力放松、给出社交反应、在相似但不同的环境中表现自然
- 过度失控:
- 强反应趋向(eg. 冲动)、所有 EC 能力水平低(注意的、抑制的、控制激活)。
- 社交能力低、外化问题(eg. 攻击、蔑视、反社会行为、犯罪等)
- 因为认知和调节能力不足,导致移情能力、亲社会行为、道德发展水平低
- 最优控制:
- 有弹性面对各种压力
- 基于目标调整行为、礼貌、自然、无需压抑
- EC 和自我调节可以预测儿童发展相关表现,如社交能力、适应性、校园成就、内化父母要求、内疚、移情/同情能力、亲社会行为。
社交能力
大量研究证明 EC 与社交能力正相关,在纵向和多文化研究被证实。
- 调整注意资源,在压力情况下仍能激发最优情绪反应,从而能正确解决情绪信息,明白情绪发生原因、相关情感计划,采取最合适情境的行动。
- 有意的抑制或行动可以促进人们采取合适情境的行动。
EC 经常被检验是否社交能力相关变量的中介变量。
- 母亲敏感性(响应孩子需求、不打扰、积极照顾好孩子)
- ego-resiliency 自我弹性(人格弹性,在压力环境应对和回弹的能力)
- 弹性被认为可以提升社交能力。
- 自我弹性是 EC、同辈欢迎程度的调节变量。
社会认知
- 自我调节能力能够预测两年后孩子的情绪理解能力。
- 情绪理解能力是自我调节和适应性社会行为的调节变量。
- 情绪理解能力能够使孩子能够标注他们的内在感受,能将它们变成有意识的部分。有意识的情感觉知能够使孩子立刻将感受与事件联系起来,使他们采取成功恰当的调节方式。(Denham and Burton,2003)能够更好理解情绪的孩子,能够更好地管理、调节他们的情绪。
失调/不适应
- 很多证明表明,青少年儿童 EC 与外显问题负相关。
- EC 作为预测失调的调节或中介变量。
- EC 提升可以减少外显问题。
- 低 EC 与内化问题、负面情绪相关(证明并未高度一致,但也较多)。
有很多纷繁细致的研究,整体结论就是 EC 很好啦,可以减少外显、内化问题、消极情绪。
校园成就
EC 能够预测大量校园成就,学术的或社交的,同时的或纵向的。
擅长调节情绪和行为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更好的校园成就,直接或间接。
内化父母要求与内疚
- committed compliance 承诺服从
研究不多,大致能证明高 EC 与更多的承诺服从相关。
移情/同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
同情:站在他人角度对他人的情绪与处境做出反应
- EC 越高,自我调节越好,可以感受到更多同情。
- Personal distress 个人悲伤与过度同情(引发过度失控)有关,依次会引发自我中心、自我安慰行为反应(而非安慰别人)。个人悲伤,如焦虑与紧张。
- 在看完带有同情情节的电影,高 EC 孩子会表现出更多表达怜悯的悲伤表情(但不是苦恼表情)。
- 更擅长调节情绪和行为的人,更容易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获得外界评价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