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有人给你推荐过《影响力》这本书。当初我第一遍读的时候,磨磨唧唧花了一个月,说不出什么感觉,也写不出什么深度的体验,只是读过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上个周花了一个周的时间又重读《影响力》,每天一个章节,每个章节花费30分钟左右。全书看完,基于自身经验,整理了这篇说不上算什么的总结,全文3601字,省去你读这本书的4个小时。
1.影响力的武器
第一章简单总结了贯穿全文的思想,解释本书为什么叫做影响力,它是怎么样在你生活中不知不觉影响你的。
简单来说,我们总是基于我们原有经验,不假思索地去判断新发生的事物。而这套先入为主的判断,衍生出6种基本的影响力原理,暗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举个例子说明,我们相信昂贵的物品等于品质高的,至于为什么昂贵,贵在哪里,即使我们不知道,我们也愿意相信这款商品是品质上等的,尤其在我们购买之后。
再比如,假如我们之前花了5000块买一台笔记本电脑,当我们再看中一件99的电脑包时,我们总会不假思索地买下来,而且还感觉自己赚了大便宜,不会再去想,如果没花这5000块之前,我们是否还愿意。
因为前后对比来看,与5000块钱相比,这99确实不值一提。
第一章是引导我们阅读,从心理,营销等角度重新挖掘我们生活中现象的本质。
2.互惠原理
先想几个问题,为什么在别人请客的饭桌上,当别人开口请你帮忙时,你总是不自觉地答应;
为什么在收到一个不大不小的微信红包之后,我们总是愿意答应别人的一点小小请求;
为什么我们厌恶送礼,却总是不自觉地想着通过其他方式拉近与对方的关系?
为什么我们出门买东西砍价,当商家第一个退步时,我们总是自然而然的也退一步?
……
解答这几个问题就是本章的主题——互惠原理。
简单说,我们不愿意承受一种负债感,或者说亏欠感,我们从心底里不愿意去亏欠别人的。
去偿还别人,是我们发自内心的重要本能。
这里的负债感不是说我们欠别人钱了,而是指别人做了一件对我们有利的事情,我们接受了,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对他进行回报。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总是愿意在饭桌上谈事情,而且容易达成共识;我们在请别人帮忙之前,总是先奉上我们的礼品或者承诺一份礼物;当我们试用某种商品时,尤其在超市免费品尝过某种商品之后,很难再从我们嘴里说出一个“不”字……
这里面影响我们的就是负债感,进而引发我们不自觉的偿还行为。
可是,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
有什么用呢?当你做调研时,你需要知道先承诺给被访者能得到我们的礼物;在你需要谈判时,你要明确制定几个不同层次的目标,知道什么时候该退让,退让的目的又是什么。
善意地运用互惠原理,察觉不怀好意的互惠原理,这就是本章的意义。
3.承诺和一致
我们都认为自己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我们都认为自己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我们都认为如果自己做出承诺,就一定会兑现承诺;我们都会对我们说出的话负责,只要话出口,我们就一定愿意遵守。
以上,谁不承认谁不客观。
为什么说这么多我们呢,这就要解释下本章的意义了。当一个人选择某种立场或者说出某种言论之后,我们都会因为担心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而不得不去践行我们的言论或者立场。
回想一下,高中那会儿,当某个规定,被我们站在国旗下宣誓遵守时,即使后来我们没有遵守,可我们在违反规定那一刻,心里难道没有发生过波动?是否有过一丝丝的担心?
这就是承诺一致的作用,我们心里愿意对我们说出的话负责。
为什么我们会这么在意我们做出的承诺呢?
书中给出的解释是,一方面是我们遗传
的基因决定的,我们的祖先中,不守承诺的都死了,遵守承诺的活了下来;另一方面是,遵守承诺确实能给我们带来好处,比如受人爱戴尊敬,给人信任感,代表一种社会正义感。
我的理解呢,假如你给人不守诺言的印象,对不起,以后就没人跟你玩了。所以,为了你的社会关系,打撸能有人双排,那你就不得不拼命的遵守你之前说过的承诺。
关于这种承诺一致,还有一把有效的武器,把你的承诺写下来。
以前有销售业绩指标的时候,我总会把每月的目标业绩在月初写下来,一方面给自己提醒,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一个月之内都给自己心里添堵,只要完不成,心里就不舒服,直逼着自己把它完成了,把它兑现了,心里才会舒服。
这个方式真的有用,提高执行力,提高KPI指标,都是非常有效果的。
想想高三那会儿,把高考目标大学写在桌子上,它至少能激励自己一个周吧。
总结一句话就是,如果不是你已经做好准备了,从心底里愿意去拼的一件事,就不要说出承诺的话了,反之,尽可能多的承诺,它只会给你激励和提醒作用。
4.社会认同
无论你承不承认,他人的决定一定会影响你的决定。随大流的行为,在我们基因里一直都存在,参照他人的行为,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习惯。
简单讲,在我们没有深入了解一件事情的本质之前,参照他人的行为,可能是我们最舒服的行为。
比如,我们总是愿意围观,即使我们不知道围观的是什么;我们总愿意去想法设法了解周围同学都报考了哪些考试,方便我们参照选择,至于考试有没有用,我们从没深入考虑过;还有我们去电影院看喜剧的时候,发出的笑声比我们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要多……
这几个例子说明了什么,是说我们没有判断力么?
绝对不是,这些现象的本质就是在说明,我们不愿意做那个与大家不一样的人,我们害怕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尤其在我们不了解的时候。
于是,我们更愿意参照前人的决定,以及他人的行为。
这里有两种人的行为我们更愿意参照,一种是名人或者有威望的人的建议或者决定。
比如,在我们上大学之前,我们愿意相信在大学必须做的几件事那种文章;我们相信学长或者学姐对我们说过的看似认真的道理;我们愿意相信班级里学霸划的题,尤其在考试前;我们会把偶像说过的话当做座右铭,启示录,想着努力就会得到一切,即使他们说的每句话都是错的。
另一种是跟我们情况类似的人的行为,他们的决定更可能影响我们。比如,当你听到一个常年挂科,学习成绩一般的人因为学了某种技术,翻身成了IT达人的时候,你心里难道没有波动;当你常年压抑,看不到出路,每天都做重复的事情的时候,忽然有一天有一个跟你一起上工的工友跳楼了,你难道就没有想法?想想富士康当年的连连跳。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学校愿意封杀自杀跳楼的消息,害怕相同处境下的人做出相似的行为。
所以,当有一天你进商店购物时,如果再有售货员跟你说这件东西卖的多么多么好,谁谁谁都买的时候,想想他是不是在利用你的这种心理。
5.喜好
喜好,书中的解释为,人们总是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人的要求。
具体为我们喜欢美女,喜欢帅哥,喜欢看大长腿,喜欢衣着光鲜的人。
刚进大学,我们愿意进老乡群,相信老乡给我们说的话;我们愿意跟与我们有相同爱好的人交朋友,喜欢同一部剧,爱打同一款游戏。
我们对甜言蜜语的人没有厌恶感,对溜须拍马的人也没有恶意,对满脸笑意的人也没办法拒绝。
我们在团队合作中,对团队成员有更深的感情,不自觉地对他们多看一眼;我们在有共同目标,共同目的的合作过程中,能产生更多的快感。
愉快的购物体验不是我们买到多么实惠的物品,而是我们与售货员交流过程中是否相谈甚欢。
以上,都是喜好对我们的影响。反过来讲,喜好又是我们自身的张扬,我们是这种人,所以我们表现出如此的喜好。
当我们选择支持一支球队时,我们支持的更多的是我们自己,像我科,我詹,我库这样的词汇,以此来彰显我们的优越感。
喜好,是我们本身,潜移默化下允许的行为。
6.权威
权威,我们从小就在权威下成长,听大人的话,听老师的话,听各种长辈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的一种习惯。我们愿意相信有身份的人对我们的建议,尤其是比我们身份高的人。
想一下医疗保健节目中,专家们的建议对你父母们的影响;百度首页做的医疗广告对三四线城市的权威性;学长学姐说的话,对你的影响力;学弟学妹们对你的信服力……
所有的一切只是一个道理,扎根于我们内心深度对于权威的敬重感。
所以,假如你想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就先亮明你的身份,你不想影响别人的观点就不要告诉你的地位。
7.短缺
不管什么东西,只要出现供应短缺,价格就一定会上涨。
是物品的价值提升了么?未必吧,准确的说,是我们对这款物品的需求心理提升了。
我们害怕失去某种东西,比我们希望得到某种东西的激励作用更大。
这就是短缺心理的解释,我们害怕失去我们已经得到的某种东西。比如我们习惯了淘宝,就不再愿意放弃这种便利;习惯了周末点外卖,就不愿意卸载手机里的饿了么,即使他的优惠越来越少;交往越久的男女朋友越不容易分手,或者复合的概率更大;各种O2O烧钱行为不是人家多么傻逼,是为了培养你的习惯心理,让你迟早有一天害怕失去它。
另一个关于短缺的解释是,如果你通过竞争才获得的某种东西,竞争的越激烈,你对它越珍惜。
比如,通过面试才能进的学生会,与门槛特别低的社团相比,你更珍惜哪个?
除去感情因素来谈呢?
8.总结
全书读完,仅仅代表个人的意见,选取其中只言片语,希望喜欢。
总结一句,学着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用理性思维辨别每天发生的琐事,学着记录反思自己的心理变化起伏,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
这个时代需要英雄,而你,就是你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