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等待摩西》:真正的救赎从来没有远离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莫言创作的短篇小说《等待摩西》,入选2018年收获文学排行榜、 中国小说学会2018年度短篇小说排行榜、《扬子江评论》2018年度文学排行榜、北京文学月刊社“2018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获第十五届十月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第六届汪曾祺文学奖。《等待摩西》后来收入小说集《晚熟的人》。

《等待摩西》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以诙谐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辛酸的故事,反讽意味浓郁,但核心关注点还是东北乡人的精神世界。小说以一位五十年代出生的农民柳卫东为主人公,描述了他的人生历程,也展现了近五十年来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以及农民命运变化的缩影。

名字的变化,暗喻了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主人公原名叫柳摩西,是“我”的发小,他的名字在几十年间一改再改。柳摩西的爷爷柳彼得是东北乡资格最老的基督教徒,给孙子也取了“摩西”这样具有浓郁信仰色彩的名字。但“文革”时发小自己把名字从“柳摩西”改成了“柳卫东”;还建议爷爷与时俱进,把“柳彼得”改成“柳爱东”。被爷爷断然拒绝后,柳卫东甚至还亲自跳上土台子,批斗自己的洋奴爷爷,扇柳彼得的耳光,揪柳彼得的头发,往柳彼得脸上吐唾沫。

柳卫东在80年代暴富后,神秘失踪三十余年。在众人都以为他已经去世后突然回到村里,名字也改回“柳摩西”。这一次他又是搭上了开放的潮流,回到家里与教友们热烈交流。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名字变化,巧妙地反应了农村历史的发展变化。人的名字虽然仅仅是一个代码,然而转变的缘由却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暗示了主人公的价值观改变。

我曾经以为,有信仰的人更可靠,做事更加有底线有原则。人性的恶应该比一般人多一重束缚。读完了《等待摩西》,就开始质疑自己过去的观点。原来同类的信徒,也必须区分情况仔细评估。正如柳摩西一样,他的家庭背景和名字“柳摩西”暗示他是出生后即受洗的身份,但他竟然上台批斗殴打自己的爷爷。他抛弃本名,无视伦理道德,随时倒戈,很难相信他对信仰是坚定的,反而更怀疑他是趋名逐利的反复小人。当他发财后莫名消失,陷妻女于艰苦境地,三十年后又把名字改回“摩西”,化身教徒回村招摇撞骗。不难预料他终究还会再次背叛信仰,堕落到罪恶的深渊。

救赎的来源也许就在自我的内心力量

柳摩西的妻子马秀梅,年轻时貌美如花,但识人不清,抛弃了林场工人和柳摩西结婚。误信奸人的后果令她一生都在痛苦的境遇里挣扎。

结婚后小俩口就被赶出家门,陷入贫困。生下第一个孩子时她就信教了,成为十里八乡出名虔诚的信徒。丈夫暴富后屡传绯闻,她也拿他无可奈何。

但是柳摩西欠下巨债潜逃,讨债者只给娘仨留下一口烧饭的锅。马秀美靠捡废品,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女儿。几次差点贫病交加死去,得亏“我”媳妇的救济才和女儿活下来。几十年间在过路车辆上贴了无数寻人启事。三十年后在两个女儿的反哺下才有了像样的物质生活。但柳摩西一归来,她立即就不计前嫌地原谅了他,任由他向教友们招摇撞骗。

当“我”上门想见一见失踪已久的发小“柳卫东”,却巧遇马秀美容光焕发,在胸前画十字谢主显灵。那一刻,似乎就连她家影壁后的翠竹也繁茂起来、屋檐下的进出的燕子也都在在预示着女人苦尽甘来——她虽人到老年,却又重新对幸福生活满怀期待。只有“我”顿感自己不合时宜,于是掉头出了她的家。

在作者的笔下,马秀美一生跌宕起伏,凄惨的婚后生活都是拜柳摩西所赐。夫妻二人只能同苦,不能共甘。柳摩西殴打爷爷是不孝,背叛家庭是不忠,欠债逃跑是不信,任妻女贫病交加而不顾是不仁。这样一个人,马秀美还一直不放弃寻找并为他祈祷。

表面上似乎是信仰救了马秀美,似乎是因为她对宗教的虔诚,才让她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得偿所愿,收到福报。果真如此吗?

在一个传统中国女性,尤其是农村妇女的认知范围里,她的生命和尊严是完全依附于丈夫和儿子的,她这一生的荣耀与磨难都注定来源于她的丈夫,否则她的精神和自尊是失重的,没有立足之地的,这是千百年来父权夫权思想的潜在影响,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国妇女任劳任怨的美德养成的底层逻辑。

救赎了马秀美的,应该是她自己对生活的磨难逆来顺受的坚韧品性,为了孩子能活下去而愈挫愈勇的强悍母爱。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烙印在骨子里的名为“吃苦耐劳”的强大基因,也是女人“贞顺贤淑”的道德标签。她满心喜悦地迎回重新信教的丈夫柳摩西,而这个丈夫打着信教的幌子从事诈骗的勾当。

等待摩西的多重隐喻

等待摩西,是马秀美等待自己丈夫回归;是柳眉姐妹作为女儿等待自己父亲回归,是“我”等待自己的发小回归,也可以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等待多元文化的回归。

马秀美用一生的虔诚来等待摩西,等待救赎。她选择寻找、等候、原谅柳摩西,期待摩西衣锦还乡。或者仅仅是活着,也有希望有机会将她救赎出现实的苦难。她用了三十五年的时间祈盼摩西归来的神迹,等待他带领着她一起“出埃及”走向传说中的“流奶与蜜之地”。

可以预期,救赎和被救赎的双方已经被命运倒置,柳摩西拯救不了他人,倒要靠别人来拯救他。他的招摇撞骗很快就会为她的生活带来灾难,到时候还有什么能成为她的救赎呢?

甚至,柳摩西这个名字对他的存在就是一个讽刺,他才应该以“彼得”命名。他就像圣经故事中的彼得一样脆弱,随时会背信弃义,完全看不到救赎众人走出困境的希望。甚至“柳摩西”一直在变化无常的现实中不遗余力地自私利己,而他的妻子马秀美却始终在“无私忍耐”的朝圣路上孑孓独行。

等待摩西,甚至引人向更深处联想,在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中,与马秀美类似的迷途的羔羊,该如何来重建缺席的精神和信仰?如何等到真正的救赎和自赎?这是一个地域、一个生存群体不能忽视的隐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