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随想

某周日上午,在家看《曾国潘日记》,看到曾先生修身三件事:谨言,修容,静坐。曾氏在家信中有关于静坐的详细说明:“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如凝命,如鼎之镇。”曾先生说到安静到极点才能体会到人性中最本源的仁爱之心。

无独有偶,那段时间一朋友问我是否愿意加入冥想实修,我想了想,心中杂念过多,看能否通过冥想来修炼去杂,于是允诺下来,可惜后期我没有及时跟进学。

冥想与静坐是有区别的,但在我看来,两者与求静有关,都是去除杂念求得心纯的修炼。

生活当中求静的内心还是遇到不少考验。碰到不顺时,有时淡定自如,有时焦躁不安。一次,我开车进小区,前方停滞的车忽然硬生生的往后倒,我使劲按喇叭也无济于事,正印证一句俗语,躺着也中枪。事后,我也超乎寻常的平静,并没有理直气壮的向对方发火指责,而是非常大度的接纳对方的过失,和谐处理了这起事故。

一次,我看到爱人又在为儿子买各种食物,我立马就不淡定了,怒火冲天,大骂她根本不会爱,简直就是一个保姆,为此大家争吵了一番,爱人哭了。

当心中不淡定时,没了往日的儒雅风范,面目可狰,难于抑制的抱怨让我隐约看到自己有“受害者”情节-自己很在理,别人有问题。我这样的自私又伤害了多少人又伤害了自己多少次呢?

前几周偶尔看到艳红老师发的一则经典分享,非常喜欢。这是阳明先生的一句关于求静的言辞:“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大意是,如果是以厌弃外物的心去静中寻求,只会养成骄横怠惰的恶习。若不厌弃外物,再到静处去涵养,这样就可以了。《道德经》有一句话非常经典,“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句话与阳明先生的话相互对应,外物如“浊”如“动”一直会在我们左右,只要生命存在,它总会随影相形,所有的问题都是自身的映照,静不在心外,而在自己的心里,我们的内心光明了,外面也自然风平浪静,和光同尘。

回到前面的静坐与冥想,两者只是我们修养身心的一种方法,正如我们写字的一只笔,不是说笔好就能写好字,笔差写差字,只是通过拿笔写字来磨炼内心,修养心性。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每天的遇见都是一次“静坐”的磨炼,形式不管如何千变万化,养得此心纯便是天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原文]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 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
    汉唐雄风阅读 3,270评论 0 5
  • 跑步成为越来越多人运动的方式,因为简单方便,只要时间场地允许就可以跑步了,在高考后那一个假期中唯一不荒唐的就是入了...
    说书客阅读 399评论 0 0
  • 《绘本之力》之--画面“美的感受” 现状:打卡已经12天了,第一周原创绘本的阅读,感受了一把成年人幼儿园体验30分...
    猫布笑笑阅读 240评论 0 0
  • 祝婚歌(节选) 作者:聂鲁达 [智利] 万物诉说 你的爱,我的爱,亲爱的, 因为大地,时间,海洋,岛屿, 生命,潮...
    雨_982a阅读 1,950评论 0 0
  •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风格,各有各的韵味儿。那一招一式,一字一腔如行云流...
    偷闲躲静阅读 390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