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赋格”这个名字,是在朋友圈的一篇文章里:《为什么旅行》,文章写得很棒,作者提出的 “再旅行(RE)”的概念,让我对旅行有了新的认识。
但文章里,作者非常敬重的一位旅行作家赋格先生的那句:“世界是走不完的,短的是人生”,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这篇文章里,我了解到这句话的背景:
赋格先生早年去美国读书,然后工作,后来爱上了旅行。一次有人问他,你去过地球这么多地方,如果有一天把地球走完了怎么办?然而,提问的人不幸意外去世了。
赋格说,“我在他去世的时候才想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世界是走不完的,短的是人生。”
后来,在网上查赋格信息时,看到他的一篇文章《到威尼斯旅行前,看看这十本书》。初看标题,我已被作者的旅行态度、旅行深度所惊到:去一个地方旅行前,竟然需要读这么多书,要不要这么累啊?
在这篇文章里,我又被作者的另外一句话感触到:
旅行散记不是旅游指南,我认为最好的旅行文学应该是那种既深刻探讨人、地关系,又微妙透露作者心性的创作。
于是,我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这位旅行作家。一种强烈的欲望,让我开始读他的这本《无酒精旅行》。
01///好奇——疑惑
前两天在手机里搜索过《无酒精旅行》这本书。后来,老公用我手机查资料时,在搜索记录里看到了。
他好奇地问我:“什么是无酒精旅行?”
我说:“是一本书的名字啊!”
他说:“噢,我还以为是最近比较流行的旅行方式呢?”
初看书名,我也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叫无酒精旅行呢?
酒精可以使人亢奋,作者是想表达一种平实的、简单的旅行方式吗?
我迫不及待的想在书里找到答案。
02///初看——印象
初次打开书,首先被目录中一个个诗意、好奇、哲理、恐惧却不乏温情的标题所吸引:
“十年一觉古都梦”、“水城散墨”……是诗意; “如果再高棉,一个游客”、“带一部手机去缅甸”、“东出阳关无啤酒”……是好奇; “记忆总是被不断折叠的”……是哲理; “万米高空擒敌记”、“穿行泰南是非地”……是恐惧; “偶像的黄昏”、“慢船下蒲甘”……是温情。
赋格的文字,似乎有种魔力,他很善于描写一些细节。例如:
声音的海绵吸干了视觉以外的感觉,却释放出无数回忆的碎片:那些梦过中原的,夜行戈壁的,那些时间和空间的,孤独和温情的碎片……
灯光抚照着雪花,雪花簇拥着灯光,灯光便柔和了许多。前仆后继的雪,显示积起薄薄一层,慢慢的统占了大地……
车窗外,空空的站台像没有演员的舞台,斜斜的蓬顶又似风雨亭檐,雨点在上面连成了线。一切车站都是亭,长亭更短亭……
简单的场景,在他的笔下显得那么美,那么耐人寻味——这是本书给我的初印象,我喜欢这种文笔记录的旅行。
03///细品——影响
曾经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一周去一座城,去发现一个城市的美,一个城市的特色。
可这听起来雄心勃勃的计划,却在刚去完第三个城市后,夭折了……
因为,我不知道去一个地方,应该关注什么?回来我又应该写些什么?
结果,我不过是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拍了一堆自认为美的照片。回来对着这堆照片,写了些有凑字数嫌疑的枯燥文字而已。
于是,在写了三篇空洞的没人看的「一周旅城」后,我一直在思考:旅行中,究竟什么是最主要的?市面上各种旅行指南/攻略,让人眼花缭乱,貌似也很符合大众的口味,但旅行不应该是看着别人的游记,追寻着别人的足迹,感受别人所感受的风景啊!?
赋格的文字,让我看到了大批旅行指南/攻略之外的可能;让我明白了一位优秀的旅行作家不仅需要眼力和笔力,更需要用心去与人交流,去感悟。
书里的文章,除了些许记录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艺术,更多的是讲述了一个人、一次特殊的经历、一个地方的生活气息。但这些旅行中的小插曲,读完却让人回味无穷:
从马德里南下安达卢西亚时,火车上遇到的小伙子,带着一本又一本的《孤独星球》旅游手册,从格拉纳达出发,经过摩洛哥、埃及、土耳其……终点是中国。他说,一路东去,走过一个国家就扔掉一本《孤独星球》,行装越来越少,日记本上的字迹越来越多,待到走完中国,就只剩下自己写的“书”了。
在候车室遇到的,急于回家的美国老女人……
称自己是受耶稣基督启示,为人画画的女人。坚信上帝无处不在,却受到旁人的冷嘲热讽……
在饭馆吃饭,各自吃着面前食物,彼此没有哪怕一个眼神一句话交流的“核心家庭”……
他们在赋格的笔下,显得那么个性鲜明、活灵活现。成为旅途中,独一无二的“风景”。
去年,公司组织云南旅行。一周的时间,我们由南京出发,经过昆明、香格里拉、丽江、西双版纳……每天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美景。
可回顾这次旅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香格里拉的一个藏民家里:我接过了他们献的洁白哈达;品尝到了原汁原味的青稞酒、酥油茶; DIY了他们的主食藏粑;吃到了传说中的烤全牦牛肉;与藏族的兄弟姐妹们一起跳篝火舞……那晚,我完全被藏民生活的随性、豁达、爽朗、快乐所感染。由高原反映所产生的头疼现象,在回酒店时,已基本消除了……
途中,我的一位同事固执的对导游说:“长江第一湾与我们村那条弯曲的河,看着也没区别嘛!”大家笑了……
导游拿着话筒认真地说:其实每个地方的山水风景差距都不大。云南是个多彩的民族,有20多个少数民族。到云南来,可以不看风景,但一定不要错过少数民族文化。所以大家一定要多参与他们的活动,可以和他们唱唱歌、跳跳舞,品尝一下他们的食物……都是很不错的。
云南之行,我深刻的感受到:旅行的乐趣,更多地在于跟当地的人和事进行互动。
从赋格的文字里,我强烈的感受到:
旅行中,远比风景重要的是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点点滴滴,这才是旅行能使人眼界开阔的根本。只有多交流,将旅行融入生活,生活融入旅行,才能让旅游体验丰富。
它可以是一次民族的文化活动体验或一个文化符号探寻,可以是一个陌生城市的一场电影,甚至是大街上小贩的叫卖声和城市的雨声……
这是面对“千篇一律”的风景时,所感受不到的独一无二的美。
04///思考——谜底
回到最初的问题:什么叫无酒精旅行?
本书中唯一与酒精有关系的篇章,也就是“东出阳关无啤酒”这一节了。作者在书中说:
土耳其不禁酒。而在伊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酒精饮料被严格禁止,不能卖,也不准喝。
经过两三个月的无酒精旅行,我和同路的一伙人“八国联军”终于翻越喀喇昆仑山,胜利进入中国……
我想作者之所以将“无酒精旅行”作为整本书的书名,远不止在禁酒的国度旅行这么简单。
在“重返君士坦丁堡”这一篇中,赋格说:
旅行,总是向外、向内平行进行的,我们在踏访一个陌生地方的同时,也走进自己内心某个隐密的角落。去冰岛,是为了寻觅我内心荒如月球表面的风景。在草木不生的寂静旷野里,我发现了往日被话语和琐事淹没了的那部分自己。
或许,这就是赋格的无酒精旅行中所包含的更深层次含义:用平淡如水的心,“无酒精”的清醒头脑,在路上寻找内心真实的自己。
赋格说,所有的车站都一样,不是起点,就是终点。
那么,在起点和终点之间,是一次无酒精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