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中午,我拿着文件袋,穿行在灼热的空气里。刚刚面试完,心里有一点空落。前同事们说晚上要给我“送行”,时间还早,坐在公交站台等他们的时候,脑子里浮现了一个念头,我想看看附近有没有书店,我已经忘记了缩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筒看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高德了一下,书店离的不是很远,过马路的时候,不经意间就看到了一个女人,挑着两个箩筐,里面是一些时鲜的水果。其实在海南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女人,枯瘦,黝黑,矮小,裹着面巾,穿行在大街小巷,为了生活。
每当看到这样的女人,我的内心都会有那么一刻紧缩,旋即想起自己的父母。一岁的时候,爸爸就南下打工了,六岁的时候妈妈也去了南方。记忆里他们的面孔总是陌生的,我一度有点埋怨他们,总觉得孩子的成长里需要父母的陪伴。后来有一个暑假里,爸妈接我到他们打工的城市里,穿过一个小区的时候,妈妈轻描淡写的说,我才来打工的时候就在这个小区扫地。
内心刹那间就酸楚起来,一个年轻的农村妇女,在异乡里陌生的街头,拿着扫把,也许还有浓烈的阳光,也许还有异样轻蔑的眼神,她默默的低着头,慢慢的往前挪动,为了生活。
我一直都觉得,“为了生活”这四个字,是残酷而无情的。它剥夺了很多东西,渐渐地就把人变得有点麻木,内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挣钱,养孩子,养家。有时候我很抵触这种念头,甚至于有点反感,我总觉得人的一生不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可是我的父辈们,大多数的人都是过着这样的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用汗水和体力换着生存的资本,我不能去指责他们,因为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麻木”才换来像我一样无数留守的孩子更好的生活和一个去争取更好生活的机会。
有时候为他们觉得不值,可是如果他们不这样做,生活又该怎么继续下去,唯有无奈。
在现时中国的大环境里,又有多少人不是这样“麻木”的活着的呢,远离故乡,远离那一方温热的水土,去他乡讨要生活。
我们都是流浪的孩子吧。
父辈用体力在异乡拼搏。
也许很多他们的孩子们由于疏于管教,也会步他们的后尘,去异乡,用体力拼搏。
少部分,念了点书,学了点知识,还是一样,去异乡,用脑力拼搏。
渐渐地,故乡成为了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也许只剩下一些老人,只剩下一些老房子。梧桐渐老,你也不知道,还有风几许。
我们离开了小时候,慢慢的学会承受这样的“别离”。在城市的灯红酒绿里迷失,慢慢的学会在这个城市生活,偶尔舔舐一下远离的那份隐痛,睡醒了以后微笑着迎接太阳。
当所有人都选择去更大的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的时候,你不能停住脚步,否则生活就会把你淘汰掉,男耕女织的生活已经渐渐的远去了,我们在经历着变革,这种变革里每一个人都经历着阵痛,几十年前的人或者几千年以来我们的祖辈们很少有人会有这种阵痛,我希望,几十年以后,这种阵痛会停止下来,至少,我们的子孙后代们不会再有这种“流浪”的感觉。他们在一座城市出生,成长,老去,不会被迫离开,会有一个更好的选择的机会。几年前看《hello!树先生》,我为树先生的坚守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可是我不会有这种坚守,有些东西,在历史的长河里终究是会被淘汰的,不管他有多理想化,有多么美好。
我们都在这个世界上流浪,身体从那方热土上拔离,内心被迫承认那种拔离的正确性,渐而远之。
永远都记得高中某个周末,深秋里,枯黄的草,阴翳的天,安静的路,满是寥落,村落渐渐被抽空,它的孩子们都在一步一步的走远。
我们都在这个世界上流浪,为了更好的生活。
到书店的时候,看到两只大狗安静的躺在那,店主朝我笑了笑,挑了两本书,生活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