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这一点,似乎整个社会都已经开始接受,但现实中,很多成人都还做不到真正的认同。
我们口中说着爱孩子,但在每一件生活的小事中,我们却还在压制孩子,强迫孩子,或者说不够尊重孩子。
比如,当孩子说出一些令我们感觉不舒服的言语时,我们的反应通常是厌恶、呵斥或者制止,而非承认,“承认”,其实并不意味着“同意”,而是表达出我们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和爱。
要承认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各种情绪的存在和表达,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要知道,我们对孩子的感受和情绪需要宽容,对行为才需严格,只有行为才可以被谴责或者表扬,而感受和情绪并不应被如此对待,因为所有的感受都是真实存在的体会,无所谓好坏之分,我们很容易就认为,消极的情绪是不好的,但并不应这么想,所有的情绪都是个体本能的一种反应,都应受到尊重和理解,而且应该被允许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对这样的感受妄加评论,很容易造成一些精神上的伤害。
比如一个孩子说自己讨厌大象,我们也许会说,“你为什么讨厌呢?”,“他是多么可爱啊……”,“你不应该讨厌他的……”,“你怎么会不喜欢大象呢……”,这是我们最容易作出的反应,但潜意识里,我们是不愿意承认孩子的这种情绪的,孩子是相当聪明和敏感的,他能从我们的言语中感到情绪,包括暗示,谴责和质疑,接下来,很容易导致沉默,拒绝或者反抗。相反,我们应该勇于承认孩子的感受,如果可以这么说,会更好,比如,“哦,我想你可能是看到了它如此庞大的身体,所以才这么说的”,“我知道,很容易看得出来你不太喜欢它”,又或者,“我想,如果它不是那么强壮,也许你会更喜欢它一点”,通过对孩子的情绪表示同情和理解,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感受,使他们在情感上变得聪明,并同样学会移情。
但是,如果是因为情绪和感受,造成了破坏性的或者不被允许的行为,我们也要知道,该受到谴责的是行为,而非情绪和感受,孩子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他们的情绪是应该得到理解和承认的。回应孩子的时候,我们应尽量先从情绪上给予其理解,比如说,“我知道你是希望……”、“我明白你想……”,然后再告诉他“但是……”,最好不要直接对其行为进行批评,这样会让孩子感受不到我们的理解和爱,让孩子充满内疚感和委屈甚至抗拒。
比如,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或者学校的一个早上,你会坚持说服孩子,“必须要去的,每个小朋友都去,爸爸妈妈还要上班……”,“去了有好多小朋友陪你玩儿呢……”,又或者你会生气或不耐烦的说,“赶快穿好衣服,不然就迟到了……”等等,对于一些孩子可能这样的话会奏效,但殊不知,在孩子心里,你的强迫和不理解已经开始生根发芽。也许你可以试着这样说,至少是要先承认孩子的愿望,“你是多么希望今天不用去上学啊,你希望今天是周末是吗,我明白的。早饭想吃面包还是饼呢?”这样的话,让孩子知道,我们可以理解他的感受,当我们被理解的时候,就能感受到被爱。被爱包围的孩子,人格才会更完整。
再比如,孩子偷偷将小伙伴的玩具拿回家被家长知道后,你会做出怎样的反应?略带失望的说,“妈妈不是告诉过你吗,不能拿别人的东西的……”,恼怒的说,“你怎么可以拿别人的东西呢?”,还是生气的说,“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想要什么跟我说,这样做是错的!” 可能我们都已经忘了自己做孩子时候的模样,忘了我们也曾是孩子,忘了去体会孩子当下的感受。但请不要忘记,先承认和理解孩子情绪,“我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我看得出来你特别喜欢它……”、“我多希望我能送给你这个玩具啊……”、“当你喜欢这个玩具的时候,你记得要跟我说……”,然后再说“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陈述比提问更有效,而且尽量不要去问明知故问的问题,比如“你为什么拿?”这样没有意义的问题,很容易导致孩子说谎,或者恐惧心理的出现,安抚和承认孩子不安的情绪比首先去质疑和责怪要重要。
其实这样的做法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成人强大的移情能力,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知道,对待同伴的时候,需要换位思考,需要移情,才能更融洽的相处,而孩子的情感是更为脆弱的,更需要我们如此对待,我们并没有如此做,通常是因为我们把孩子看做自己的私有物,看做是自己可以随意控制甚至为所欲为的对象,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其实都忽略着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或者说不愿意承认,甚至不允许他们出现一些我们不喜欢的感受和情绪。
在整理此文章的过程中,恰巧看到一个纪录片,老师的做法刚好印证了观点,在此给大家分享如下。
当Tia向老师求助时,老师并没有立即去问询“为什么”或者“发生了什么”,首先做的是承认Tia的情绪,“是啊,我懂的”,接下来孩子更深入的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老师在无形中帮助孩子抒发了当下的情绪,“你肯定会特别难过吧”、“肯定让你很伤心吧”,让孩子知道她的感受我们是理解的,然后再去让孩子主动解决问题。看似简单的话语,对孩子的情绪和认知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很容易被我们忽略。
愿每个孩子都能被理解,都有健康的人格,拥有快乐的童年,也愿我们都能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守护天使。
最后,欣赏一下纪伯伦的一首诗《论孩子》:
你的孩子,都不是你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经由你所生,却不是从你而来,
虽然在你身旁,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给他以思想,
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蔽护他的身体,而不是他的灵魂,
因为他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要向他学习,而不是使他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行,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是弓,孩子是从你弦上发射而出活生生的箭。
弓箭手望着永恒之路上的箭靶,
他会施全力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你欣喜地在弓箭手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既爱飞翔的箭,也爱静止的弓。
——纪伯伦《论孩子》
分享实用的育儿理念和观念
一起探讨和帮助孩子的成长
本文原创,转载需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