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品诗词】清平乐·洛阳愁绝(042)

原文:

清平乐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水流呜咽。

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

作者:

温庭筠(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时家道已没落。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其词刻意求精,注重文采和声情,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百度百科

浅品:

温庭筠的词好用浓艳华丽的词藻,读之总嫌腻味。而这首则是难得的清爽。

首句云“洛阳愁绝”,交待了地点,也定下全词的情感基调。次句写杨花飘雪,点明正值春暮。此景此情,正与唐代诗人李益所云“风起杨花愁杀人”类似。此为愁之起。接下来写行人折柳,“终日”言其多,“恣”言其无情。末句云“桥下流水呜咽”,恐怕既是在为离人而悲伤,也是在痛惜那被恣意攀折的柳树吧。

下片不再描绘广阔而宽泛的场景,而是开始聚焦于具体的个人。此时镜头对准的,是一位即将远行的少年。在他上马之时,前来送别的人们争相劝酒,必然也有一声声的祝福。曾经动听的莺声,在离人的耳中,也只觉得是断肠之音。终于,那少年不得不辞别众人,独自踏上旅途。而心中无尽的离情别绪,都在回首挥泪的那一霎倾泻而出。到此,方为”愁绝“。

全词极富画面感,读之如同亲睹其景;更兼情景交融,易于打动人心。

陈廷焯《云韶集》卷一云:“上半阙最见风骨,下半阙微逊。”细品之,相比于上片,下片的气势的确弱了些,稍有托不住之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