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到“道德”,就觉得那是一个品质问题——有人有道德,有人没道德,好像是非黑即白的事情。
可在我看来,道德更像是一种“能力”,它随着我们的认知发展而成长。
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妨先来听个故事。
有个小镇上,发生了一场洪水。一个父亲眼看着房子被水淹没,只能带走一个人。他身边站着两个:一个是年幼的儿子,另一个是已经上了年纪的母亲。无论选择谁,另一方都要被留下。
你觉得他应该救谁?
你会发现,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有人会说,救孩子,因为孩子还有一生的未来;有人会说,救母亲,因为母亲养育了自己多年。这类问题叫作“道德两难”。重要的不在于答案,而在于你思考的理由。
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就专门研究过类似的情境,他发现:人们做判断时的理由,会随着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呈现出六个稳定的阶段。
如果你问一个三岁的孩子,他可能会说:“救孩子,不然爸爸会被骂。”——这就是典型的趋利避害,害怕惩罚。
如果你问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他可能会说:“救孩子,因为如果他以后当爸爸,也会保护自己的小孩。”这是一种互惠思维:我为你好,你也会为我好。
而到了青春期,人会更在乎“别人怎么看”。同学们都觉得孝顺重要,他就倾向于救母亲;同学们都觉得应该救孩子,他就倾向于救孩子。这是第三阶段:人际和谐。道德更多是为了融入群体。
再往上,就是成年人常见的思路:遵守规则和秩序。有人会说,不管怎样,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按照社会的法律或准则去做。
但也有人会更进一步思考:规则本身有没有缺陷?是否需要在特殊情况下做出例外?这是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在群体规则和个体诉求之间找平衡。
而最高阶段,则是普遍原则:超越眼前的对错,把背后的价值提炼出来。有人会说,救孩子是对未来生命的尊重;也有人会说,救母亲是对养育之恩的回应。这里讨论的,已经不只是“救谁”,而是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与排序。
为什么说道德是一种能力?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从“怕被惩罚”到“思考普遍价值”,背后其实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在不断升级。
小孩无法理解“公平”这种抽象的概念,他只懂“会不会被骂”;小学生开始能理解“换位思考”;青少年学会用“大家怎么看”来做决定;成年人则逐渐能跳出来思考规则、原则和更高层的价值。
所以,道德的提升,本质上不是品质在变好,而是思维层级在进化。
这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觉得最大的意义是: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少掉生活中80%的无效争论。
比如,网上常见的撕扯:高铁上要不要给老人让座?老板赚钱是不是合理?某人出事了我们能不能幸灾乐祸?
很多时候,不是对方“坏”,而是对方的认知还停留在不同的阶段。
就像你跟一个只懂“怕惩罚”的孩子讲“人道主义”,他根本听不懂。你跟一个只懂“守规矩”的人讨论“法律是否需要修正”,他也会觉得你在胡搅蛮缠。
如果能看透这一点,就不会再纠结“为什么我说得这么清楚,他还是不明白”。因为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认知问题。对方的能力发展还没到,你急不来。
道德不是天生的品质,而是一种随着思维成长的能力。理解这一点,你就会更有耐心去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再轻易陷入无谓的争吵。
如果只记住一句话,我希望你记住:道德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