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案例
今天上初级综合课在处理课文的时候,课文中有这样一个桥段。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在和爸爸逛超市的时候,趁大人不注意,一个人偷偷跑回小区,然后迷了路,接着大哭起来。其中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果果,你怎么一个人跑到这儿来啦?”这是这个孩子的爸爸找到孩子时候说的第一句话。如果只是单纯地来处理课文,对我所教的这个班的所有的外国学生来说,理解课文的内容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如何才能让课文的学习更有趣呢?让临近中午下课的时间,大家不再饥饿难耐呢?
教学技巧
这里我就用“果果”来做了一下文章。我问学生们:“这个小男孩叫什么?”
“果果!”,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你们知道,在中国人的家里,很多中国孩子都有自己的’小名’”,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了“小名”。
听我说到这儿,我发现全班学生都来了精神,一改刚才目光漂移状态。接着我给他们举了一些中国孩子的小名,比如说“果果”、“丽丽”、“佳佳”、“毛毛”什么的。学生们哈哈大笑起来。然后他们开始叫其他同学的“小名”。于是就有了如下这些“小名”:德德、布布、塔塔、宙宙、哈哈、宰宰……这群外国学生一点就透。他们把自己汉语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拿来当做了自己的小名。于是下课的时候,我们班每个学生都有了他们在中国的“小名”。他们互相叫着彼此的中国“小名”,一边笑着一边奔向了学校食堂。
总结
我们常说,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要具备趣味性。如何让我们的汉语课堂变得有趣,并不是我们多讲一个笑话,这里暂且不考虑各国人民笑点不一样的问题;也并不是要求汉语老师每天给学生来段歌舞才艺展示才算课堂有趣。我觉得重要的是,汉语教师要首先了解外国学生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然后课堂上汉语教师需要察言观色,随时制造教学中的小高潮,从而激发学生学中文的兴趣。
点击【阅读原文】在线听讲葛老师微课:《国际汉语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https://m.lizhiweike.com/lecture2/1384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