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感觉,我无法容忍

                                         模糊的感觉,我无法容忍

老师,你好,

我总是想把事情的细节和每个步骤,还有未来的走向弄的很清楚,不太喜欢模糊。

模糊让我感觉可能有各种变化,不太安全。

可是,弄清楚后我又觉得不够详细,还是不够安全,想弄的更加详细清楚。

怎样让自己可以接受模糊的存在?

绿毛怪



绿毛怪

你好,

你的提问,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谈谈,东西方对于做事的不同态度,澄清现代社会中的强化机制,最后谈谈如何容忍模糊的办法。

1、

东方文化重意会、重体验;西方文化重逻辑、重数据


   谈起模糊,我们可以先从常见的饮食现象做个对比。

在中文菜谱里,佐料里常写着“盐少许、少量料酒、姜片若干”;而做法中是“红肉切成薄片易熟,翻炒时间不宜过长”的描述。

而德国菜谱里,哪怕只是做个酱黄瓜,是这样的风格:

(请注意阅读时的身心体验)

1、选嫩脆的黄瓜(10厘米长,拇指粗)20千克,洗净,切去瓜蒂;

2、将0.5千克小茴香、0.25千克芹菜梗、0.5千克大蒜瓣、150克辣椒粉调和均匀,与0.5千克食盐一起放入7.5千克水中煮沸,晾晒备用;

3、按照一层黄瓜一层香料的顺序将黄瓜装入缸或桶内;

4、注入冷却的盐水,封好口,放在地下室(或阴凉通风、温度变化小的地方)内发酵;

5、发酵期间不得开口。约40天后,在乳酸菌的作用下,黄瓜中的糖分变酸,即成酸甜可口的成品。


   乍眼一看,像不像是在实验室里做化学实验?还顺带了解了生物学知识。

   绝对的标准化、绝对的精确化,让一切含混不清,无处躲藏。所以,一旦拿到这张菜谱,千百个人做出来,都是一个味。


提这个现象,是个文化对比:东方人重经验,重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法,很多手艺传男不传女,所以,一旦遇到家族和社会变故,很多技艺容易失传;

而西方文化,讲求逻辑和精确。即使炼金术士们也有记录自己配方与操作流程的习惯。所以,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可以重复他们做过的“实验”。虽然点石成金,做不到,但是实验中,不仅对物质的属性越发了解,而且研究中的技术和仪器也容易积累、迭代。前提当然是清晰描述、操作化定义。


2、

现代社会奖励实用性和高效率,排斥自由散漫、凌乱模糊


     有了以上对比,我们再看全球化过程,会发现:在艺术、民俗方面,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本民族特质,可以百花齐放;

但在生产加工、商业投资等领域,清晰定义目标、标准化生产流程、系统的分工协助等已经成为主流文化。在社会层面的表现,即是:越靠近清晰、理性、操作化的行事风格,越会得到现实层面的回报和赞赏。恨不得把人变成高效的机器人——受控、靠谱、不需要休息。

这种做事风格的好处,当然是我们在短时间内取得的经济成就,夸张地说法是:“中国用三四十年,跑步解决了其他国家三四百年才完成的现代化”;

坏处(在宏观层面且不论,只说个人层面)是,当代人急功近利,把闲暇娱乐、身心健康、家庭的欢聚时刻等等饮食男女的需要,当做了洪水猛兽。恨不能自己“不要休息、不要心猿意马、不要糊里糊涂,要目标单一,要有计划能执行”,“不要想太多,先赚他一个亿,完成小目标”。

在这样的氛围下,人们对自身理性的、能自我控制的、有效率的特质,更容易自我接受。因为这几个特质“更有用”:

要么能被市场认可,带来更高的薪酬;

要么是得到更多的社会赞许,间接带来名利。比如,某女性秀马甲线,被称为“马甲线女王”。


反之,就如你体验过的,生活中的鸡零狗碎、头脑中的浮想联翩、思考中的含含糊糊等,就成了“无意义”“无价值”的体验,乃至“会带来危险”。这些表现,都来自我们害怕面对“被淘汰、被弃用”的结局,哪怕这画面仅仅是在想象里。

所以,害怕模糊、拒绝体验到点滴的不确定,本质上,是你被工作系统所“异化”。现在不是你利用工作,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富足、更舒适,而是你在为了实现高效率、高绩效的标准,而试图压榨内心自由与散漫的空间,不允许自己体验到如孩子般的天真、童趣。


3、

给不安的心灵找个家,是最重要的人生功课


面对被异化、工具化的人生,当代中国人从个体层面(宏观层面,再次不论),需要意识到自己在现代化过程的角色,进而在发展个体化态度、营造尊重身心健康的生活和培养业余爱好,这三方面做出调整。

具体而言

1、拒绝大众媒体洗脑,坚定走个体化的路。

自己选择什么,是基于自己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来自广告反复说:“XXX你值得拥有”、“每个人男人/女人,都要有XXXX”云云。

这种“拒绝不需要的东西”的勇气,不是一日之功,但是,朝着自我负责的方向,一步步走,我们会体验到自我感、自由感。

    2、放下对自己的过度压榨;尊重身心健康,是最基本的人权。

 有句劝人少应酬的话:“酒,是别人的,胃是自己的”。

这个反思精神很好,“别人”和“我”,客体和自体,要分开。且不管社会、单位、上司、朋友、恋人等,对于你有多么不合理的期待,你是否能真心、用心地照顾自己呢?

上面的句式很好,可以借用一番:

“LV包,是给别人看的,心脏是自己的”

“名车,是别人羡慕的,腰和颈椎是自己”

“头衔和学历,是社会认可的,发际线可是自己的”······

    总归,他人对我们过度要求时,我们不要“向攻击性客体认同”,自己也变成自身健康的加害者、施虐者。

3、少一些被动娱乐,多一点儿主动的业余爱好,给自己的心灵一个家。

工作、社交场合,往往只看重我们能生产、能带来业绩的部分,那么剩余的模糊、凌乱、烦躁,乃至委屈和疯狂的部分,就需要我们给自己找个归属。

游戏、艺术、运动,冥想等等,都可以投注我们感受性的部分,尤其是小时候就乐在其中的项目。

当我们与内心小孩充分地联结,既是在满足“他/她”的需要,也是让我们的自愈本能开始运作,疗愈我们每日的受挫与创痛的时刻。

所以,少一些无意义地刷剧、刷X音、刷XX,这些都是他人的故事,是他人精神层面的家。给你看了之后,疗愈的是剧作者、拍摄者、表演者、写作者。

只有你自己投入了主动的表达与创作中,才能真的让内心的凌乱与模糊,得到释放。进而,你接受了他们在你生命体验中的存在。


2021年10月24日星期日  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