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以为写作嘛就是很简单的事,按照自己的思想直觉去做,无论是情感类的文章,还是理性的说明性文章,言之有理就可以了,不用管那么多,但是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讲故事,写编剧,拍电影如烹小鲜一样,需要像精密的机械一样细细考究,才能做出脍炙人口的佳作。
整个文章分成四个部分:首先是指出一般故事中存在的问题,用虚假的故事取代实质,用奇诡取代真实,过分使用奢华场面来保证商业的成功,忽视故事本应具有的内容。其次是对故事中的诸要素及其关系进行详细的说明,结构、背景、类型、人物、意义等。然后提出故事设计的方法原理,激励事件、幕设计、场景设计、危机、高潮、结局。最后是在故事创作中要着重考虑的因素,冲突,解说,问题处理、人物、文本及创造方法等进行说明。
由于整本书的内容比较庞杂,涉及的概念多,仅就故事的结构目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
事件的选择,将各种事件组合成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
故事的结构一般由节拍、场景、序列、幕、直至形成故事组成。多个节拍形成场景,多个场景形成序列,多个序列形成幕,多个幕形成一个故事。一般故事都是在三种情节的范围内组成:大情节、小情节、反情节。其中小情节和反情节是大情节的变体,前两者是缩小了的大情节,本身产生于大情节。像贾樟柯和张艺谋的电影,小情节和反情节其受众较小,票房不高,投资也少,属于艺术性的电影。而像张艺谋的大手笔,大票房,受众广,情节投入多属于大情节。在大情节这一节里讲到一个经典设计,即围绕一个主人公而构建的故事,这个主人公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经过一段时间,在一个连贯而具有因果关系的虚构现实中与主要来自外界的对抗力量进行搞争,直到以一个绝对不可逆转的变化而结束的闭合式结局。想想最近的《金钢狼》《美女与野兽》等都是属于这一类大情节的电影,像《深夜厨房》《三峡好人》属于像小情节和反情节的电影。
故事的背景如同是紧箍咒,限制了自己的想象能力,但却激发创造力和灵感。越是在一个有限的世界便越能增加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反而世界越大,所需要调配的内容和素材过于宏大,展现出现的故事越显得肤浅,对故事的操作就更高一些。就好比《赤盗》,从简单的事件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问题,导致背景世界会过于宏大,在最后的结局中难以显现出令人满意的结局。
故事的类型有多种多样,诸如爱情类、科幻类、西部牛仔类等等,但是这些类型的背后都是基于普世的基本价值观,像和平、正义、善良、爱等等。所谓的经验就是对这些基本价值观的另一种解释和说明,让其有更强的生命力。
在故事中,人物的真相必须经历巨大的压力和困难,才能展现出人的本我,倘若人物的真相是没有压力和风险的表达,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显得平淡无味,缺少吸引力。一般人物的发展轨迹按照如下方式进行:1展示主人公的人物塑造特征;2引入人物的内心;3天性和人物的外貌发生冲突;4揭露本性后施加更大压力,把人物逼向越来越困难的二难之境,以此来展现人物的真相。
一个好的故事是理智与情感的结合,而不是孤立的展现理智与情感。在创作故事的过程中需要两个概念,一个是前提,一个是主控思想,前提即是激发作者创作欲望的想法;主控思想是通过最后一幕高潮的动作和审美情感所表达故事的终极意思。主控思想并不是指像贫穷、战争、爱和平这样的词汇,而是一个能表达故事不可磨灭的意义的明白而连贯的句子,它是一种范围的限定,在这种限定框架内的构建故事,观众就越能发现更多的意义,但并不意味着主控思想越越多好,思想越多,越容易挤压,很容易超出控制。主控思想一般由价值和原因组成,价值是指具有正面或负面性质的首要价值。原因是指主人公的生活或世界何以转化成最后的下面或负面价值的首要原因。在故事主控思想的推进过程中,涉及到思想与对立思想,故事会在这种正面和负面价值之间动态移动,并且会循环往复的较量,这就要求对立的双方要有同样的“火力”,以保持平衡。如果两种思想的火力不对等,整个故事就成了论文类的电影。
上文我们提到过在主控思想的不断向前推进过程中,两种价值会动态性的移动,这里讲到一个最小保守行动,就像是打怪升级,由于级数有限,先干掉简单的小兵,然后干掉兵长,再一步步干掉统帅。如果刚开始在故事中采取的行动效果引发出各种对抗力量,人物的世界做出的反应过于激烈,那么故事主人公也就不存在可对抗性了。后面提到的对抗的原理也涉及到此。
主人公及其故事的智慧魅力和情感魅力取决于对抗力量对他们的影响与之相当。 人性从根本上就是保守的,如果采用保守简单的方法,人物的性格特质就很难表现出来,与主人公对立的对抗力量越强大越复杂,人物和故事必定会展现发现得越充分。
观众对于故事的情感投入受两条原理的影响:一是移情:对主人公的认同,二是可信。可信并非是指现实性,而是对故事内部统一连贯的世界,其规模、深度和细节都能前后一致。但在故事中,这种可信的描述并非越多越好,少量的精选细节,观众会自动脑补余下的内容。若是过分强调真实,观众心里会自动强调这并非真实,一旦对故事缺乏可信度,那么对主人公的认同(移情)便不复存在了。
故事设计的艺术在于,将寻常以及非同寻常的东西精妙地调制成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原型特性的东西。独创性存在于真实可信的刻意追求中,而不是标新立异的猎奇。现在回到章节的主题激励事件一般由伏笔和分晓两个事件来构成,它会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引起正面或负面的变化,以激起平衡的欲望。
故事的主体部分是进展纠葛,进展纠葛是指当人物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力量时,产生越来越多的冲突,创造出一系列的事件,这些事件依次发生。由于激励事件带来的不平衡,让主人公必须做出反应,随着这种反应带来的各种力量的对抗,它所引发的鸿沟需要更大的行为和意志力,越过一个又一个的鸿沟。故事不能退缩到性质更弱的行动中去,打BOSS,不能越打越简单,必须循序渐进的朝着观众无法想象的行动中去。并且不能产生重复,因此在倒数第二和最后的结局中,不能用上扬的结局来铺设上扬的结局,或者低落的结局来铺设低落的结局。
冲突是故事的灵魂,不断推进着故事的发展。冲突包括三种,内心冲突,个人冲突,个人与外界的冲突。(纠葛只是某一层次冲突)
故事文本是指一部艺术作品的可知觉的外表。潜文本是指在那一表面之下的生活,被行为遮蔽的已知和未知的思想和情感。回顾我们看到的故事,我们所目睹的都是基于文本表达出来的潜文本,这里可以理解为表象和内象。通过故事的仪式,我们能够连续性的看穿人物的面孔,来探究到其未说出并未意识到的内心深入的思想与情感。
对于场景的分析,需要解剖文本与潜文本层面上的行为模式,可以通过五个程序。
1确定冲突 确定驱动场景的人物对象,深入这一人物或力量的文本和潜文本(欲望是什么),然后浏览整个场景,(是什么因素阻碍其发展) 2标注开篇价值 确认场景中的价值,并注意在场景开始时,价值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3将场景分解为节拍 节拍是人物行为中动作反应的交流,从两个层面仔细审查场景和第一个动作:从外在而言,人物表面的动作表达的实际动作。 4标注结尾价值并比较开篇价值 在场景的末尾,考察人物处境的价值情况,并以正面负面进行描述。 5概述节拍并确定转折点的位置 从开篇节拍开始,审查描述人物动作的那些进行时短语。
故事的进度如同长跑运动员,不是匀速的奔跑,而是时而加速,时而减速,然后再回事,创造一个个周期,以达到体能的极限,直到在强度和意义上超越前一幕的高潮。
节奏是由场景的长度来决定,如果一个场景的花费时间过长,表现力则会逐渐消失,效果会变得沉闷。
后面有部分章节诸如人物,兴趣、悬念、写作的技巧等在前文中有类似之处,因此就直接略过。
由于以上的内容较为零散,虽然这本书是在介绍电影编剧这样的书,但更像是一个关于如何做局的书,通过一幕幕内容的展现,让观众不由不主的陷入其中,即便它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观众也会深信其中。我想那些闻名于世的骗子也是善长讲故事的高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