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方法论

今天略加思考,发现带家人看病也是需要方法论的,真真不是陪着跑个腿儿就行的事儿。

家里亲娘因眼部晶体脱位,最近密集在做眼部治疗,因为右眼眼压持续增高,可能导致压迫神经造成失明,所以医生要求尽快完成手术。

因手术需要全麻,从2月11日至今,做了各种术前检查,会诊的大夫也是要求把能做的检查全部做完,什么心电图、CT拍片,内科、外科、甚至精神科的抑郁都给诊断为全麻的风险,并提出了各种风险警示。在这一系列的检查之后,便拖到了4月份还没做成手术。上周找了另外一位眼科专家,对手术方案做了调整,不用进行手术全麻,虽说之前的检查白做了,但更为有价值的是避免了全麻对身体可能造成的损伤,眼看着大功告成,马上就可以安排手术,结果今天带着亲娘去见做手术大夫,进行最后一次会诊并约手术时间,结果又出现了新状况。

亲娘需要做手术的右眼被检查出感染化脓的症状,医生说眼部有任何感染迹象,只要手术就会直接失明,亲娘听了这个“噩耗”,整个情绪陷入谷底。因为手术拖一天不做,因眼压增高压迫神经进而失明的风险就增加了几分概率。但究其原因,也是滴眼药的方法不正确造成的,亲娘居然每次滴眼药,都把滴在眼皮及睫毛上的眼药“控”回眼睛里,也不知道是害怕眼药水儿被浪费、还是真的对细菌的产生无知到了如此程度。

就我最近观察到的,仅仅一名眼科专家大夫,一个上午就需要问诊至少50名患者,这些患者还需要来回反复往返诊室进行问讯、确认。每位大夫出诊都像是在打仗,各自都有一套打法。落到每位患者身上的时间、精力真的是有限至极。可普罗大众因为对基础生理卫生知识的匮乏,短时间又不可能向大夫问清基本用药原理及治疗方案,社会又没有专门途径进行有效引导,往往会造成人们错误用药或滥用药物的可能,因此造成的风险隐患往往会给个体或家庭带来严重影响。

我想就看病的方法论上谈谈自己几个经验,那就是应尽力围绕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与医护人员进行高效沟通。一方面,就诊前需要组织语言,以“短平快”的方式描述家人整个患病过程,让不同的大夫能够高效获取到核心信息,这样有利于大夫精准给出治疗方案。这当然需要自身对家人患病情况做到精准把握,才能降低专业医护人员与我们的沟通成本。另一方面,对家人日常关于该疾病的问题要做到有效记录,比如治疗期间是否需要避免运动、是否正常饮食、是否能吃一些补品,这样可以短时间咨询到位,降低事后因无知造成的治疗风险。同时将不同大夫给出的建议做逻辑梳理,针对存在明显逻辑问题的地方要进行反复确认,即便冒着被大夫冷言以对或拒绝的风险, 因为比起丢面子,家人的身体健康才是最值得关切的。这样几次下来,自身对该疾病也成了半个专家,这样其实更有利于指导家人病情的康复。

说句题外话,最近几天看到专家级大夫就是不一般,连助理就给配了三四位,如果年轻时候就知道大夫社会地位如此之高,高考誓死也应报考学医啊。当然,上升到更高境界,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人远离病痛折磨,这一点也是具有使命意义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