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冰雹与春寒
在雨水节气渐近尾声之时,南丰这座小城迎来一场意外的冰雹。如万千银珠从苍穹迅猛倾泻,带着春寒未散的凛冽,将一冬积攒的沉闷与压抑尽情释放。冰珠在学校操场的塑胶地面上肆意滚涌,奏响了一曲别样的乐章。孩子们欢快地奔向操场,在这突如其来的“礼物”中捡拾着属于他们的快乐。
可冰雹刚过,惊蛰便接踵而至。气温急剧下降,从两天前的二十多度骤降至5°C 。尽管家门口的海棠热烈绽放(记得一周前还是胖嘟嘟的花苞呢),美人梅似绚烂云霞,可那直往颈脖子里灌的寒风,还是让人不禁感叹:春天,还没完全坐稳江山。
2.惊蛰的意蕴
惊蛰,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象征着大自然的苏醒。天气逐渐转暖,第一声春雷乍响,仿佛是唤醒万物的号角,沉睡于地下冬眠的昆虫纷纷被惊醒,开启新一年的生命旅程。
课堂上,我们从一个汉字——“蠢”走进“蠢蠢欲动”的惊蛰。造字之初,这个汉字所表达的正是惊蛰前后的物候,天地变化,万物蠢生,冬虫与万物都被唤醒,它们欢呼着,呐喊着,大地上充满着原始生机与野性。
世界上没有哪种文字能像我们的汉字这样的意蕴丰富吧?“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
3.诗韵中的惊蛰
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
唐诗宋词,汉赋元曲,是独属于中国的语言。如果哪一天丢掉了它们,就是丢掉了我们的家园。
在农历的天空下,当惊蛰这个节气欢天喜地地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不单单是蛰伏了一冬的虫子被惊醒了,农人也忙起来了,因为“过了惊蛰,春耕不能歇”啊!诗人们也因为观察到农人们繁忙地春耕,留下了一首首千古诗篇——
观 田 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微雨过后,惊蛰又至。万物生长,提醒农民们要开始耕种了。这个节气里,先人们是怎样生活和劳作的呢?
阳站起来一口气就把诗歌的大意讲给我们听了。
一早进教室,阳就告诉我说,她知道今天是惊蛰,昨晚就把诗歌认真地读了,而且借助晨诵书上的导读与诗歌对话了呢。
“哦,天呐️!”我笑着说,“要是小毛虫教室的孩子都像阳同学这样热爱学习,这样善于学习,那大毛虫老师可以退休喽。”
阳哈哈大笑说:“我妈对我弟也是这样说。”
有了阳的疏通,“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这几句诗描绘的画面在孩子们眼前徐徐展开——那些健壮的田丁们,都在田里挥汗如雨地干活;而那些不在田里干重活的老人、小孩以及妇女,也把场地和园圃收拾得停停当当。
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回家时,往往太阳都过了午,已是一天的后半晌了;可他们还不能歇息,因为还要把小牛牵到西边的小溪里去饮水呀。
这样的劳作想来一定很辛苦吧?
“才没有呢!”孩子们居然都读懂了“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里藏着的喜悦。
是的,惊蛰的这场润泽的春雨,给农人带来的是一年的希望,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然而,辛勤劳作一年的农人们,生活却并不轻松。他们粮仓中难有多余粮食储备,还要承受繁重的徭役。诗人由此感到惭愧,因为自己作为领取俸禄的“不耕者”,生活依赖于农人的辛勤劳作。
对于这份惭愧,孩子们有自己的理解。阳认为朝廷官员也是以另一种方式为百姓造福,就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有各的价值。
钧洋站起来说,他还想到了《悯农·其二》,农民辛勤耕耘,到头来自己却吃不饱。
农人辛勤耕耘他们的土地,那我们呢?我们的“土地”在哪里?
我们读古诗词,不仅仅为的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也思考我们自己的人生,编织我们的生活。
在清晨鸟鸣时刻,学到的每一首晨诵诗;在太阳初升时,积极参与其中的每一节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午读时,读的每一本书……那都是我们辛勤耕种的“土地”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当我们以农人对待土地般的辛勤与虔诚,去种植我们的“一亩三分地”后,我们才能在创造中品味到幸福。
4.惊蛰中的校园
带着对“土地”的思考,孩子们撑着伞,在校园里穿梭,继续探索惊蛰中的校园。他们观察校园里熟悉又陌生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只小蜗牛,每一只小蚯蚓……不断向我报告着他们的新发现。
畅拉着我去看玉兰树上的一个颇为精致的鸟窝🪹,语气里满是赞叹和惊奇。涵告诉我爬上三楼俯瞰枫杨树,你会发现树枝光滑得像被打磨过。诺告诉我枫杨树上有个亮晶晶的蜘蛛️️网,只是夏洛不知道去了哪里……
萱说得对,惊蛰是大自然的号角,号角一吹,我们的学校就更美丽,也更神奇。
附:小毛虫惊蛰物候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