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姐,为什么我明明每天忙到炸,却感觉什么也没有做?”
昨晚空闲之余,听了听一个小学妹的烦恼。
她刚刚大一,大学旅程才刚刚开始,一切精彩都可以被创造,然而她却觉得迷茫。
她和我说,她加入了三个部门,写策划,组织活动,跑报道,每天的时间被塞的满满当当。“我高中很爱读书,一直想大学毕业之前出一本自己的书,所以每天我还给自己立下了读书的目标。”她无奈地看着我。
“还有我觉得很多同学们都变得好看了,我也想健身变美,但是每晚去跑步的愿望往往落空。”
后来她林林总总和我说了她关于大学的很多畅想和期望,她订立的一个又一个计划,诸如漂亮的GPA,新语言的学习,考多少证书云云。有些算是完成了,有些还没来得及提上日程就夭折。
她让我想起了自己大一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代表着大学里的一部分人。刚刚入学,和高中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开启。大量社团活动的信息爆炸般袭来,内心盘算着加入哪个部门社团,360度全方位挖掘自己的潜力。
某个活动又打出了诱人的宣传,奖金多少,有认证证书。头脑一发热,豪情万丈地报了名,仿佛我只要到场,就能拿个一等奖。
又看了看优秀毕业生的采访,谁谁谁GPA多漂亮,谁又保研了,谁会几门语言。回去开始认真“思索”未来。在小本子上勾勾画画,健身、旅行、GPA、二外,蹭课……满满当当,写在了新买的小本子上。
躺在床上,内心满是虚假的幸福感。仿佛不久就可以成为别人口中传奇的某某某。每个早晨在舍友的熟睡中离开寝室,不禁对自己赞赏无比,觉得这才是不虚度的人生。
学期末,拿着不高不低尴尬地GPA,回想起没认真完成读书计划,体重也悬停在那里没有变化。怀疑地拿出小本,查看立下的诸多flag,看着完成的几个flag,内心还是有些安慰。一定是还不够努力,下学期在图书馆少玩手机。
新学期,又是日复一日地重复。每天忙到凌晨,却还感到一种虚幻的满足。还担忧爱睡懒觉的舍友,活的这么轻松,毕业了可怎么办。
直到大一下难看的GPA,彻底地打醒了我。我开始认真的思考,为什么我立下的诸多flag,完成的永远是那么几个。
反观舍友,想出国读书的,大一猛刷雅思及GPA,最后和自由女神合照一张让我们羡慕;爱看点电影的,写出的影评被很多公号转发……
而我,陷入了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怪圈:急于求成,浮躁,贪多。最终很多没完成的flag带给了我满满的挫败感。我没有努力吗?不,我未曾荒废过任何一个清晨。我没有计划吗?不,小本子上的flag替我发声。
越来越多的鸡汤把一切的可能性摊开来给我们看。我们陷入了一种错误的认知,仿佛只要你立下了一个个的flag,努力就能完成,努力就可以手握人生康庄大道的入场券。从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是谁。
很小的时候,我们总是幻想着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从最开始的科学家,到后来的医生,再到后来的老师,看似存在变化的同时,其实一直在向“我是谁”靠拢。成长后选择越来越少,并不是因为不够努力,不够聪慧,而是天赋已经在引导我们,走向最终的真正的自己。
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讨厌什么,终身都不会去做什么。直到不再始终抱怨,而是了解了自己,最后接纳了自己。
我当然也想拥有梦幻般的生活,样样拿手,各个擅长。以前看日漫《网球王子》,最开始喜欢不二周助,完美的天才,从来都是赢得比赛的代名词。后来喜欢越前龙马和桃城武,一个拥有卓的天赋并愿意尝试一切去挖掘,一个天赋一般,只练习好自己的拿手技巧。
采访港大交换回来的姐姐,她说最初她刚到港大,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她一切都想要,后来却精疲力尽。而她最好的朋友,从刚一入学开始,就知道自己热爱翻译,四年只做了这一件事,最后成功签约京城的翻译公司。
后来在大二,我慢慢思考我能做什么,而不是我愿意做什么。毫不犹豫地cut掉了繁杂的事情,只留下看书学习与写作。也是在大二,我拿到了想象中漂亮的GPA,读完了30本书,写了一些文章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思考。
“我是谁”是一个再重要不过的问题,它是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出发点。大一瞎忙活定下的一系列flag我也并未感到后悔,至少它让我明白了我能做什么,而非我想做什么。
生活理应需要努力,需要精彩,立下很多flag也是希望自己越来越好。不过,希望下次学妹再来和我说,是我立下的几个flag都有完成,而非为什么我每天那么忙却什么也没学到。
少而精,能完成的目标,总好过了很多不切实际, 贪多求快的计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