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幻想着自己能有很多个“分身”,一个代我去工作,一个代我去学习,一个代我去旅游……
而我的本体,就可以去做我最想做的事情了。
理想虽然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又如,“选择意味着放弃”,所以,我深知,我的精力不但极为有限且还具有排它的属性,也即,我不得不在选择做一件事情的同时,放弃去做其他事情。
而随即,引出来的一个问题是——那你究竟选择做什么?又放弃做什么呢?
30岁之前的我,或许还想不明白这个问题,甚至,于那时的我来说,根本就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存在。而如今,我想我已经知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无论如何,我都应该专注自己的成长。
说的再极端一点,或是说的再不好听一点——无论如何,我都应该变得更“自私”一点。
大概在一两年以前,我写过一篇主题为“自私”的文章,其中,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或许,绝大多数人之所以过的不好,过的不幸福,恰恰是因为他们太过于“无私”了。
换句话说,他们总是想兼顾这个,又想兼顾那个。所以,这才导致了他们总是产生一种“活的很累”、“活的没有自我”的感觉。此外,这种“兼顾”的做法最终会让他们在每一个人身上,或是在每一件事情上面,都兼顾不到,也都兼顾不足。
人生在世,每个人当然希望自己能成为孝顺的儿女,成为亲密的对象,成为伟岸的父母,成为上进的职员……然而,试问又有谁能雨露均沾,能面面俱到,能顾及所有呢?
在我的印象中,我不止一次的看到过类似的节目:
主持人问嘉宾,“您是怎样兼顾事业和家庭的呢?”
至于嘉宾们是如何回答的,我已全无印象,不过,如果我是嘉宾的话,我想我会说:“事业和家庭兼顾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此外,绝大多数人意识到不到的一个可怕的问题是,这种兼顾的做法,会让一个人不自觉的养成喜欢抱怨的习惯。可是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他们却觉得那不是一种抱怨,在他们眼里,那仅仅是一种妥协。
我有一个亲戚,说来包括我在内的所有的亲戚,都还挺同情他的。因为,在他读高中的时候,明明好学上进的他,明明眼看着有着一片大好前程的他,却被他的爸爸毁于了一旦。简单说来,即是他的爸爸因为觉得他上学花费太多,所以,做出了撕碎他的课本,也不给他交学费的举动,最终,他只能选择退学。
如今的他的确过的不好,而似乎,每一次与他聊天的时候,我都能强烈的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他对他爸爸抱怨的情绪,在他眼里,自己现在之所以过的不好,全都归因于他的爸爸。
不可否认,他的爸爸的确应该为他如今不堪的生活负责,但在我看来,那个责任也真的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不止一次难以承受的打击。
可我不禁想问,“难道因为要承受命运之痛,就可以借此成为自己过不好的借口吗?”
更为糟糕的是,从他的日常起居中,我还能明显的感觉到,他妥协了周遭的一切,他认为孩子要抚养,认为对象要陪伴,认为亲戚朋友要和谐相处。
我在想,他仅仅是妥协了自己,那么今天的他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生活中,很多人会把“不得不”放弃一些事情,怪到跟它们矛盾的事情上去,比如,我也没办法,父母恩情要还,我也没办法,丈母娘说了要买房才肯把她女儿嫁给我,我也没办法,我不能放弃我现在这份稳定的工作,而选择去大城市里打拼……
可是显然,他们无一例外都在被动的生活,而从没有在主动的选择生活,所以全是感叹和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