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慈读书 3-《心流》

237千字,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图片发自简书App
序一 自造内心秩序之途

幸福源自内心的秩序。

米哈里这本书中有三个核心词:一是幸福;二是最优体验,他称之为心流;三是精神熵。

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负熵与精神熵

无序的量度被称作“熵”。一切自发的物理过程,都是熵增加的过程。负熵就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

心流的成因和特征。第一,注意力。他说: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那目标是什么不要紧,只要那目标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此。第三,有即时的回馈。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

拒绝外部奖励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内奖”,即选定你的目标,在追随目标的努力中,获得内心的秩序和成长的乐趣,这就是内奖,就是自我奖励。

我们最大的痛苦常常不是来自大自然,而是来自伙伴,甚至亲人,所以哲学家说“他人是地狱”。如果每个普通人可以彻底离开他人,这句话就不会从哲人口中说出。并且,其实你的很多快乐,甚至最大的快乐,也是来自与他人的交往。乃至,如何和他人交往,成为你的内心秩序的组成部分。

弗洛伊德:“快乐的秘诀在于工作与爱”。

体育具备造就心流的最佳条件:明确的目标,即时的回馈,易学难精带来的上不封顶的挑战性。

序二 心流人生:一曲冰与火之歌

积极心理学。

“明确目标”、“即时反馈”、“匹配难度”三个原则来改造一些任务,使我能在其中产生更多的心流体验。

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熵是物理中热力学的一个概念,熵是指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越混乱,熵值越高。反过来,一个系统内部越有规律,结构越清晰,熵值就越低。

对熵的另一个定义,是指一个系统内不能做功的能量的总数。换句话说,熵值越高,能做的功就越少。

最典型、最壮丽也最奇妙的负熵过程就是这个宇宙的最大奇迹——生命。这就是一个降熵过程,把原来混乱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有规律的集体。

心流就是大脑的生命。当心熵比较高的时候,在一片混乱的情况下,大脑的做功能力很低,很多心理能量都浪费在内耗上了。但一旦进入心流状态,心理能量就围绕着同一个主题组织起来,向同一个方向高效率地输出。这也就是契克森米哈赖反复强调的,人在心流状态下的表现最好。

积极心理学改变了我的看法,让我知道情感、身体、关系至少和理智、思想、个人同样重要。

创造意义就是把自己的行动整合成一个心流体验,由此建立心灵的秩序。

我希望我的人生意义能像金刚石一样,在烈火的反复淬炼中脱胎换骨,变成这个世界所知道的最硬的结构。

外界纷扰并不可怕,反而是我们铸成更大的心流的能量来源。

人生最优体验,不是幸福、快乐这点肤浅的感受,而是奋斗、挣扎、咬牙坚持,最终,是整合之后的巅峰体验。这才是心流的真意。

序三 胜利者一无所获

1933年,海明威出版震撼文坛的作品《胜利者一无所获》(Winner Take Nothing)。海明威认为战争胜利者丢失了人类最美好的那些事物:爱、善良、洁净、次序等,胜利者一无所获。

刻意练习与普通练习的不同之处在于:(1)一个定义清晰的目标;(2)全神贯注及不懈努力;(3)即时的、有益的反馈;(4)持续反思和完善。

人生也是空虚。但在那虚无的人生中,会有一间干净明亮温暖的小酒馆。它来自感官之乐、思维之乐、人际之乐、工作之乐。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那里,你,邀请你的影子,外加月亮,且打来二两心流,酌言尝之。

序四 契克森米哈赖的幸福课

经常经历“心流”,就是优秀的人的一个共同特征。

心流,可以说是刻意练习的一个结果。

真正的幸福,是当你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把自己置之度外的时候,获得的副产品。

人生要的不是最后终点的结果,而是每时每刻点点滴滴成长的过程。成长本身,就是我们的目的。

序五 听见喜悦的声音

喜悦可以与笑闹同行,可以与成功相伴,也可以贯穿整体的人生观照。

心流出现时,我们会感受到行动与意识之间融合无间,整个意识的注意力集中在有限的领域,而准确的行动与即时回馈有不断互流的现象。

心流是人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的瞬间展现的灵光。

最优体验是人穿梭于具体的世界与遥远的心智国度间的过程;具体的生活犹如在泥沼中行走,心智的世界则是人类理解生活的灵光。人透过苦涩的生活,尤愿召唤更复杂的心智来理解生活,两者交织成一个整体。

序六 快乐需要用心学习

快乐是人的本能,但人们往往需要经过学习才能得到快乐。

快乐与否取决于内心是否和谐;而追求内心和谐,唯有从掌握意识着手。

第一章 心流,快乐的源泉

人何时最幸福?

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与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这条曲折蜿蜒的路径就从控制意识开始。

最优体验

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最优体验乃是由我们自己所缔造的。

幸福的代名词

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领航幸福之旅

真正能带来满足感的不是苗条或财富,而是肯定自己的人生。

唯有直接控制体验感受,从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个此时此刻中汲取快乐,才能克服障碍,得到满足。

人类不满的根源

幸福如此难能可贵,主要是因为宇宙初创之时,就没有以人类的安逸舒适为念。

宇宙的混沌

个人的力量摇撼不了宇宙的运作方式。人生在世,对于攸关生活质量的外来力量,影响力可谓微乎其微。

我们快乐与否,端视内心是否和谐,而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追求内心和谐,唯有从掌控意识着手。

无止境的欲望

生活越改善而越不满足的矛盾表明,提高生活品质是一件永远没有尽头的苦役。其实只要我们在奋斗的过程中觉得愉快,设立新目标也没什么不好;但问题就在于一般人总把所有心力放在新目标上,不能享受现在,也因此与知足的快乐绝缘。

文化编织的神话

不满的根源存乎一心,自己的问题唯有依靠自己解决。

看这段先想到《人类简史》又想到《三体》,不同国家的不同类型作者,其实思考过同样的问题啊,有趣。

反思生命真义

内在秩序的缺失,表现在某些人所谓的存在焦虑或存在恐惧等主观状况上。基本上,它是一种对生存的恐惧,一种生命没有意义、不值得继续的感觉。

因应之道

宗教只能暂时化解生命的荒诞,却不是永恒的解答。

尽管人类的物质力量增强了几千倍,但在改善体验的内涵上却不见得有何长进。

善用自己的体验

当旧的价值观与制度架构不足以提供支持时,每个人都必须运用现有的工具,为自己塑造有意义的快乐人生。心理学便是其中最有用的工具。

做自己的主人

要克服现代生活的焦虑与沮丧,必须先从社会环境中独立出来,不再孜孜以求,只以社会赋予的赏罚为念。要具备这样的自制力,个人首先得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必须能不受外界影响,自己找到快乐和目标。

放任的争议

彻底社会化的人,只追求周遭他认定应该期望的东西——往往也是与天性密切结合的欲望。他可能会经历许多难能可贵的事,但因这些事与他的欲望不符,他就会完全忽略它们。他在意的并非现在拥有的,而是满足别人的要求后能获得什么。这种沦为社会控制奴隶的人,只知道周而复始地追逐一到手就化为泡影的奖赏。

不以社会赏罚为念

最好的方法是不以社会的奖赏为念,试着以自己所能控制的奖赏取而代之。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必须完全放弃社会认可的每一项目标;相反,我们要在别人用以利诱我们的目标之外,另行建立一套自己的目标。从社会制约下解放自我,最重要的步骤就是时时刻刻发掘每一事件中的回馈。

释放内在的生命

弗洛伊德曾指出,“本我”与“超我”是争夺心灵控制权的两大暴君,前者是基因的奴隶,后者则与社会沆瀣一气,两者都算是“外界”。与它们相对的是“自我”,代表一个人在现实环境中真正的需要。

东方的智慧

解放意识的知识或智慧不能累积,每个人必须自行从不断的尝试与错误中学习。它跟知识一样,必须投入感情与意志才能得到。控制意识的知识在文化背景改变时,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

培养独立意识

控制意识才能控制体验的品质,任何在这方面最起码的进步都足以提升生活的品质,使生活更快乐、更有意义。

第二章 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

一个人可以不管外界发生什么事,只靠改变意识的内涵,使自己快乐或悲伤;意识的力量也可以把无助的境况,转变为反败为胜的挑战。

意识的内涵

意识的功能是搜集组织内外的一切资讯,加以评估后,由身体做出适当的反应。

奋斗不辍、克服万难的毅力,最令人佩服,它不但是成功的要素,也是享受人生的不二法门。培养毅力应该从建立意识的秩序、控制感觉与思想着手,而且最好不要企图走捷径。

反映人生的镜子

“建构于资讯理论之上的现象学模式”

简单地说,意识是某些我们能感觉到,而且有能力引导其方向的事件,诸如情绪、感觉、思想、企图等。因为外界事物只能通过我们的感知存在,所以意识与主观体验的现实有密切关系。

意识反映的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人生:我们从出生到死亡,听见、看见、觉得、希望的东西及遭受的痛苦的一切的总和。

资讯的转换站

我们通常将意识化资讯为秩序的那股力量称为“意图”。当一个人自觉想要某件东西,或想要完成某件事时,意图就会浮现出来。

意识的极限

神经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内能处理的资讯极为有限。意识每次只能认知和回应一定数量的事件,而新涌进来的会把旧的挤掉。

意识处理资讯的能力相当惊人

现阶段的科学知识已可以估计出中枢神经系统处理资讯的速限。大致而言,我们顶多能同时应付七组资讯,诸如分辨声音、影像、情绪或思想中可辨识的弦外之音等。

意识使用率决定生活品质

无论如何,每个人能经历的事情就这么多,所以准许哪些资讯进入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实际上,这就决定了生活的内涵与品质。

注意力:无价的资源

控制意识最明显的指标就是能随心所欲地集中注意力,不因任何事情而分心。

不同的成功人生

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具有犀利的注意力。

他注意一件事,目的不在于改善或批判它,只要能够观察和了解事实,并表达自己的看法,他就心满意足了。

注意力的探照灯

由于注意力除了决定某些事物能否进入意识外,还要带动其他心灵活动——回忆、思考、感觉、做决定,所以应该把注意力视为一种“精神能量”。

关于自我

所谓的“我”或“自我”,也是意识内涵的一部分,它很少逸出注意力的焦点。当然,我的“自我”只存在于我的意识之中;认识我的人,意识中也会有关于我的某种版本,但大多数版本可能都跟“原始版本”——我眼中的自己——毫无相似之处。

不论我们对自我意识到多少,它都是意识最重要的成分,象征着意识的全部内涵及其间互动的模式。

注意力塑造自我,也被自我塑造。

注意力与自我的相互塑造

体验取决于我们运用精神能量的方式,而这又牵涉到目标和意图。

内在失序

内在失序——也就是资讯跟既定的意图发生冲突,或使我们分心,无法为实现意图而努力——是对意识极为不利的影响力。我们曾经为这种状况取了各式各样的名称,如痛苦、恐惧、愤怒、焦虑、妒忌等。所有失序的现象都强迫注意力转移到错误的方向,不再发挥预期的功能,精神能量也窒息了。

人不要总被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影响,无助于改变现实的精神内耗,是对人生最愚蠢的浪费。

胡里欧的破轮胎

基本模式是固定的:与个人目标相冲突的资讯侵入意识后,视目标的重要性与威胁的大小而定,某些程度的注意力必须腾出手来消除危机,用于处理其他事务的注意力就相对减少了。

要命的精神熵

每当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也可称之为“精神熵”(psychic entropy),它会导致自我解体,使效率大打折扣。这种状况若持续过久,对自我将造成严重的损害,使自我再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实现任何目标。

撞球理论

一条新资讯可能会使我们付出所有心力应付威胁,造成意识的失序;但它也可能强化我们的目标,激发出更多的精神能量。

意识井然有序

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

积极的反馈强化了自我,使我们能投入更多的注意力,照顾内心与外在环境的平衡。

流动的最优体验

最优体验出现时,一个人可以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以求实现目标;没有失序现象需要整顿,自我也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因此不需要分心防卫。

一个人若能充分掌控意识,尽可能创造心流体验,生活品质势必会提高。在心流中,我们是精神能量的主宰,无论做什么事都能使意识更有秩序。

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

自我的成长

心流体验会使自我变得比过去更复杂,而这可以说是一种成长。复杂性是由两种广泛的心理过程造成的——“独特化”与“整合”。而复杂的自我便能够成功地融合这两种乍看矛盾的过程。

独特性与复杂性的完美整合

克服挑战必然会使一个人觉得更有能力和技巧,心流就是经由这样的过程,加深自我的独特化的。每经历一次心流,个人就变得更独特、更难预测,并拥有更非凡的技能。

只有独特化(未经整合)的自我,虽然也能获得极高的成就,但有陷入自我中心的危险;同样,一个人的自我若是完全建立在整合上,固然也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安全感,却缺乏独立的个性。只有一个人把精神能量平均投注在这两个方面,既不过分自私,也不盲从,才算达到了自我所追求的复杂性。

全情投入的乐趣

自我在体验心流后会变得复杂。有趣的是,我们只有在不掺杂其他动机,只为行动而行动时,才能学会做一个比原来的自己更复杂的人。选定一个目标,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不论做什么事都会觉得乐趣无穷。一旦尝到这种快乐,我们就会加倍努力,重温它的滋味——自我就这样开始成长了。

第三章 心流的构成要素

改善生活品质的主要策略有两种:一是使外在条件符合我们的目标;二是改变我们体验外在条件的方式,使它与我们的目标相契合。

幸福的假象

其实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或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跟生活品质并没有直接关系——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对自我和所遭遇的事情做何种阐释。改善生活,唯有从改善体验的品质着手。

有钱一定快乐吗?

把心思放在使日常生活更和谐充实上,这才是一条比追求象征物更直接的道路。

享乐与乐趣

享乐是意识中的资讯告诉我们已经达到生物程序或社会制约的要求时,所产生的一种满足感。

享乐虽有助于维持意识的秩序,却无法在意识中创造新秩序。

享乐转瞬即逝,乐趣回味无穷

享乐的体验也能带来乐趣,但这两种感受截然不同。享乐无须耗费精神能量,但乐趣必须运用高度的注意力。

在体验中享受乐趣

如果要控制体验品质,就必须学习从每天的生活中创造乐趣。

构成心流体验的要素

首先,这种体验出现在我们面临一份可完成的工作时。其次,我们必须能够全神贯注于这件事情。第三和第四,这项任务有明确的目标和即时的反馈。第五,我们能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都因此一扫而空。第六,充满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第七,进入“忘我”状态,但心流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强烈。第八,时间感会改变——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也可能变得像几小时那么漫长。这些元素结合成一种深刻的愉悦感,带来无比的报偿,并扩展成极大的能量,仅是感觉它的存在就已值回“票价”了。

具挑战性的活动

绝大部分最优体验都出现在一连串有目标、遵循某些规则的活动之中——这些活动需要投入精神能量,并且必须具备适当的技巧才能完成。

静态的阅读就是全世界公认的能带来乐趣的活动。另一种被普遍认为有乐趣的活动是与他人相处。

敌人也是好帮手

在很多方面,竞争是发展复杂性的捷径。竞争只有在它以使个人技巧臻于完美为目标时,才有乐趣;当它本身成为目的时,就不再有趣了。

化无聊为乐趣

无聊会议的敲手指游戏

挑战与技巧的黄金比例

乐趣会在活动中某个特定点出现——行动的时机跟当事人的能力恰好相当的时刻。

乐趣仿佛是无聊与焦虑中间的藩篱,在此,挑战与行动能力恰好平衡。

知行合一

最优体验最普遍、最清晰的特质就会在此时显现:当事人全神贯注,一切动作都不假思索,几乎完全自动自发;他们的知觉甚至泯灭,人与行动完全合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被怀疑或疑问打断:“我为什么这么做?我是否该做这件事?”我们一再追问行动的必要性,并批判它们背后的理由。然而在心流中没有反省的空间,所有行动宛如一股魔力,带着我们勇往直前。

明确目标与即时回馈

心流体验之所以能达到完全的投入,是因为目标明确,而且能得到即时的回馈。

目标主导回馈

除非一个人学着去确立目标,辨认与评估回馈,否则无法从任何活动中发掘乐趣。

回馈因人而异

回馈只要跟我们投入精神能量追求的目标有合理的关联,就能产生乐趣。每个人基本上都会对某些合乎自己性情的资讯特别感兴趣,因而也特别重视这方面的回馈。

全神贯注

人们最常述及的心流体验的特征就是,在心流中会把生活中所有不快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这是因为要想从活动中汲取乐趣,必须全心全意地专注于手头的工作,所产生的重要副产品——心流状态下的心灵完全没有容纳不相干资讯的余地。

心流的专注,加上清楚的目标和即时的回馈,确立了意识的秩序,从而产生无穷的乐趣,而永远没有精神熵的心理状态。

掌控自如

所有对心流的典型描述都提到“控制感”——或说得更精确一点儿,它不像日常生活,时时要担心事态会失控。

危险是心流的契机

真正给人带来乐趣的并不是控制本身,而是在艰难状况下行使控制权的感觉。除非放弃生活常规所提供的保护,否则不可能体会到控制的感觉。只有在个人力量能左右结果时,才能确知自己握有控制权。

心流会上瘾

精神熵暂时消失的感觉,是产生心流的活动会令人上瘾的一大原因。

当一个人沉溺于某种有乐趣的活动,不能再顾及其他事时,他就丧失了最终的控制权,亦即决定意识内涵的自由。这么一来,产生心流的活动就有可能导致负面的效果:虽然它还能创造心灵的秩序,提升生活的品质,但由于上瘾,自我便沦为某种特定秩序的俘虏,不愿再去适应生活中的暧昧和模糊。

浑然忘我

当一个人完全投入某种活动时,就没有余力再去考虑过去或未来,或当前任何不相干的事情。

“合一”这个字眼,可谓是对心流体验非常具体的描述。

与大我合一

自我的执着很耗费精神能量,因为它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觉得备受威胁。一受到威胁,我们就必须用知觉检视自我,以了解威胁是否真正存在,应该如何应付。

心流之中没有自我反省的空隙。有乐趣的活动目标稳定、规则分明,挑战与能力水准相当,自我受到威胁的可能性极小。

消除自我意识可以带来自我超越,产生一种自我疆界向外扩展的感觉。这种感觉并非幻想,而是跟某种“大我”亲密接触的实质体验;这种互动关系使我们跟那些通常相当遥远的实体,产生极为难得的一体感。

超越自我

在心流中,一个人面临做出最佳表现、须不断改善技巧的挑战,在这期间,他没有机会反省这么做对自我有什么意义——如果自我意识能随时恢复,这次体验就不可能太深刻。要等事后,一切活动都告一段落时,自我意识逐渐复苏,而这时的自我已经和经历心流前的自我不一样了:新技巧和新成就使它变得更丰富。

时间感异常

心流的时间转换特征究竟是一种副现象——极端专注下的副产品——还是本来固有的特点,我们还不能遽下断语。虽然把钟表的时间置之脑后,不见得是产生乐趣的必要条件,但是能摆脱时间的钳制,却使我们在专心的过程中更觉得兴趣盎然。

目标不假外求

最优体验的一大特色在于它本身就是目标。“自成目标”指的是做一件事不追求未来的报酬,做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馈。

我们所做的事,大多既不是纯粹的自成目标,也不是纯粹的外求目标(亦即全然为超乎行动之外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而是两者的综合。

从被迫的体验中顿悟

某些违反我们意愿、不得不去做的事,逐渐也会呈现它固有的报偿。

自成目标的体验也就是心流,它能把生命历程提升到不同的层次。疏离变成了介入;乐趣取代了无聊;无力感也变成了控制感;精神能量会投注于加强自我,不再浪费于外在目标上。体验若能自动自发地产生报酬,现在的生命当然有意义,不需要再受制于将来可能出现的报偿。

没有绝对的好

能量是力量,但力量只是工具,目标才能决定它会使人生更丰富还是更痛苦。

心流体验跟世间所有的事一样,不可能绝对的好。它的好在于它具有使人生更丰富、更紧凑、更有意义的潜力,在于它能加强自我的力量与复杂性。但心流的结果是好是坏,必须应用较广泛的社会标准加以讨论与评估。

数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言简意赅地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不过有个消除危险的方法,就是去学游泳。”“游泳”在此代表的是学习明辨心流的益与害,并将前者尽情发挥,对后者设限。

第四章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心流活动

不论涉及竞争、投机还是其他形式的体验,都有一个共同点:它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它促使一个人有更好的表现,使意识到达过去连做梦也想不到的境界。简单地说,它把自我变得更复杂,自我因而成长,这就是心流活动的关键。

心流体验图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成长的源泉

决定感觉的并不是我们实际拥有的技巧,而是我们自以为拥有的技巧。

宗教的幽远乐趣

事实上,自古以来,心流跟宗教一直有密切的关系。人类的很多最优体验都是在宗教仪式的背景下发生的。这样的关联并不意外,因为我们所谓的宗教,实际上就是创造意识秩序的最古老、最野心勃勃的尝试。

我们一直用生产性的活动来描述一个社会的特征,例如渔猎采集社会、畜牧社会、农业社会或工业社会。心流活动是一种自由的选择,跟终极意义来源有更密切的关系,因此用它来描述文化,或许更能彰显我们的本质。

心流与社会文化

美国式民主的一个主要成分,就是把追求幸福当作有意识的政治目标——也就是政府的责任。虽然《独立宣言》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份明文规定这个目标的政治文献,但任何社会体制若是摆明了不帮助人民争取幸福,恐怕都维持不久。

文化相对论

我们的道德观只适用于自己的文化。在此信念下,不能用一套价值标准去评判另一套价值标准。由于任何跨文化的价值评判,都必然迫使所评判的文化暴露于另一套全然陌生的价值标准之下,因此根本无从比较。

一个社会比另一个社会“好”,因为有较多的社会成员能拥有与他们的目标相契合的体验;其次,则强调这些体验应该尽可能帮助更多人培养更复杂的技巧,使他们实现自我的成长。

原始部落的文化差异

幸亏还有很多文化靠着运气或远见,成功创造了容易达到心流的环境。

重建新意义

当周遭的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时,生活就没有了挑战;没有挑战,生命就没有意义了。

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一种文化能在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生活可行的选择之间,调配得恰到好处。大部分都有过犹不及之处,不是把求生搞得太辛苦,就是自陷于一个严格的模式,扼杀了下一代的行动机会。

文化无所不包

文化是对混沌的一种防御。文化制定规范,推动目标,建立信念,帮助我们克服生存的挑战;同时,文化必须把很多细枝末节的目标与信念排除,因而也局限了发展的可能性。唯有把注意力限制在一组特定的目标与手段上,才能在自行创造的疆界里,进行毫不费力的行动。

乐趣未必止于至善

能促成心流的文化,在道德上不一定就是善的。

盖洛普民意调查

一国人民生活越富裕,教育水准越高,政治越稳定,幸福度与人生满意度也越高。

闲暇不等于乐趣

我们这个时代最讽刺的一个矛盾就是,大量的闲暇并不能转换为乐趣。

一个人重组意识达到心流的能力。有些人不论到哪里,都能自得其乐;有些人即使美景当前,仍感到枯燥乏味。因此,除了外在条件(亦即心流活动本身的构造),我们也应该把促成心流的内在状况列入考虑之内。

自得其乐的性格

把日常体验转变成心流并非易事,但几乎每个人都能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享受快乐的心理障碍

注意力失调与“过度包摄刺激”是因为精神能量太过飘忽不定,妨碍心流的产生;而过度自觉或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正好相反:注意力太狭隘而缺乏弹性。这两种极端都使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处于两极的人找不到乐趣,学习常感困难,因此也就丧失了自我成长的机会。

追求乐趣的阻力

即使是最恶劣的自然条件也不能完全消灭心流。混沌的大自然并不能阻绝心流。

当社会陷于失范状态时,一件事情是否值得投注精神能量就变得不清不楚,很难产生心流;当社会为疏离所苦时,问题则出在个人没有办法把精神能量投注于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目标上。

快乐是遗传的还是习得的?

完成一项心灵考验所需要的外来线索的多寡常因人而异。

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找到乐趣的人,有能力对外来刺激进行筛选,只注意与这一刻有关的事物。

集中注意的能力与心流之间的关系十分明显,但仍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定何者是因,何者是果。

家庭环境的影响

有助于产生最优体验的家庭环境具有五个特点:第一是“清晰”,青少年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在家人互动关系中,目标与回馈都毫不含糊。第二是“重视”,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们目前所做的事、他们具体的感受与体验都有浓厚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巴望他们将来念一所好大学,或找一份高薪的工作。第三是“选择”,孩子觉得自己有很多选择,包括不听父母的话——只是他们得准备好自己承担后果。第四是“投入”,亦即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放开自卫的护盾和自我意识,全心全意去做他感兴趣的事。最后是“挑战”,也就是由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

在能提供明确目标、回馈、控制感、全神贯注,并着重事物本身动机及挑战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通常更能掌握生活的秩序,享受心流。

在困顿中体验快乐

“自得其乐的性格”最大的特征就是,他们能在一般人无法忍受的情况中找到乐趣。

自力救济找乐趣

幸存者最重要的共同特征就是“一种自我意识不到的个人主义”,或者可说是有方向感、充满自信的目标。拥有这种特质的人,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会全力以赴,而且不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为这些人的动机在于行动本身,所以不易受到外来威胁的干扰。

第五章 感官之乐

美国小说家卡贝尔写道:“一无所有的人替自己的臭皮囊省了尘世一笔俗债,但身体仍能享受许多快乐。”

改善生活品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学着去控制身体和感觉。

人值多少钱?

身体真正无比珍贵之处,乃因它是一切体验的来源及实际生活的记录。

用心灵驾驭身体

光靠身体的动作是不能产生心流的,一定要投入心灵的力量才行。

“动”的乐趣

所有体育活动最纯粹的形式,就是突破体能的极限。

步行可以乐无穷

乐趣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

舞蹈,身体的表达

业余舞者不需要为了婆娑起舞而牺牲其他目标,同样也能获得莫大的快乐。

爱到最高点

似乎在宗教的萌芽阶段,很多文化都以显而易见的性吸引力,作为建立复杂观念与行为模式的基础。

罗曼史

双方关系要乐趣盎然,复杂性一定得提高;而要增加复杂性,双方就得不断在自己和对方身上寻求新的潜能。要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就必须在彼此身上投注更多的注意力,了解伴侣的思想、感觉与梦想。这是一种持续的努力,是一辈子的事情。

控制的最高境界

完美的社会应该在精神与物质世界之间找到平衡点,但又不执意苛求完美。

瑜伽与心流

“瑜伽”一词在梵文中意为“结合”,指的是这套方法以追求个人与神的结合为目标,首先是结合身体各部分,然后是整个身体与意识结合,构成秩序体系的一部分。

八阶实修法:制戒,内制,坐法,调息,制感,执持,静虑,三昧。

东方武术

武术也大可视为心流的一种特殊形式。

视觉之乐

任何可经由神经系统辨识的资讯,都能带来丰富多变的心流体验。

照耀我们的太阳、星辰、大海、迤逦的云以及点点火光,不论你活100年还是只有几年,都不可能看见比这更崇高的东西。

汲取平凡中的不凡之美

不培养必需的技巧,就不可能在追求中找到真正的乐趣。

聆听喜乐的乐音

在所有已知的文化中,把声音整理成悦耳的秩序,是一种改善生活品质的普遍方法。

听与用心听

听的本身并不能改善生活品质,重要的是听进去了什么。

音乐的挑战

只要投入恰当的注意力,任何声音都可以成为乐趣的泉源。

一个人一旦培养了“分析式”的聆听技巧,享受音乐乐趣的机会便呈几何级数增加。

音乐的教化功能

学习把精神专注于优美的节奏与和谐之中,意识的秩序才得以建立。学习制作和谐的声音不但乐趣无穷,而且跟精通所有其他复杂的技巧一样,有助于强化自我。

美食之乐

音乐能调和情绪,食物也一样,世间所有的美食都是根据这一观念发明的。

吃出学问

烹饪的发展与其他心流活动并无不同。

种类有限的可食素材能唤起广大而多样的心流体验。

要把进食的生理需求转换成心流体验,我们必须先注意自己吃下去的东西。

口腹之欲会上瘾

一个人若能学会发乎本心,控制本能的欲求,就能享受乐趣而不上瘾,不至于成为欲望的奴隶。

一个人清醒的时间有限,能精通几项就已经不错了。但你也不妨在各方面都做个“半吊子”,培养足够的技巧,从身体的各种能力中求得乐趣。(对此深以为然  我感兴趣的事情那么多  我想学习的东西也那么多  事实上  我也并不追求每一件事我都能做到极致  只是在学习以及追寻的过程中  我就已经很满足  感受到愉悦 这就够了  是否能成为专家从来都不是我做事情的目标  去感受其中的乐趣才是让我欢喜的地方)。

第六章 思维之乐

人生的美好事物不一定都通过感官感知,有些最快乐的体验发生在心里,由挑战我们思考能力的资讯所引起。不仅身体的每一种潜能都可以构成心流活动,心智的每一运作也都能产生独特的心流。

身体与心灵相辅相成

在知性的追求中,阅读可谓是最常被提及的心流活动。

要享受心灵活动的乐趣,必先具备体能活动产生乐趣的相同条件。要有象征的技巧,要有规则、目标以及取得回馈的途径。当事人必须集中精力,并且在与技巧相当的层次上随机应变。

心灵的混沌状态

在现实中,要达到如此秩序井然的心理状态,并不那么简单。正常的心理状态乃是混乱一片。

精神熵是意识的常态——一种既没有任何作用,也不能带来乐趣的状态。

做个白日梦

避免意识混乱的最好办法,当然是培养能控制心灵运作过程的习惯,而不是依赖电视这样的外来刺激。

记忆:科学之母

记忆的乐趣在于它有助于实现目标,并且建构意识的秩序。

缅怀祖先使人立足于回顾过去与展望未来的交接点,即使在谱系已失去重要性的西方文化中,“根”的追索与谈论仍为人们带来莫大的乐趣。

猜谜游戏

谜语的形式可谓是逻辑规则的前身,谜语的内容则用于传递老祖宗希望保存的实用知识。

记忆有用论

一个人倘若没什么值得记忆的事,人生就会变得贫乏。

稳定的内涵能使心灵更丰富。

只要你决定自己想记住某个资讯,它就会接受你的控制,记忆学习的过程就成为一项愉快的工作,不再是外来的要求。

思维游戏

最简单的秩序体系就是为每个事物取名字,我们发明的字眼,便把独立事件纳入宇宙通用的类别。文字的力量无比广大。

思考带来愉悦

哲学与科学的兴盛与发展,只因思考带给人愉悦。

智者德谟克利特

快乐与自信能使人心无恐惧,因此是最高的善。

当一个人学会一套象征体系,并且有能力加以运用时,他就在心灵之中建造了一个随时与他同在、自给自足的世界。

冰岛诗人的救赎

外在世界残酷不仁,内在的象征体系就成为唯一的救赎。

心灵若能自成一套规则,对正常生活也大有好处。缺少内化的象征体系的人,很容易被媒体宰割。

文字的游戏

时至今日,文字仍然提供很多机会,可以进入不同复杂层次的心流。

谈话的艺术

我们文化中一条基本的人际交往原则,亦即与人接触时,谈天气是最安全的策略。

口才能使人际交往更觉充实,也是一种人人学得会的技巧。

开启一扇心灵的窗

只要付出一点儿努力与耐心,每个人都能学会把个人的体验整理成诗。

创造一个文字世界

为写作而写作,不能说是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它提供给心灵一种表达途径,让一个人用方便记忆的方式,记录事件与感受,以便在日后重温。它也是一种分析与了解体验的方法,一种建立体验秩序的自我沟通。

挖掘历史宝藏

历史就是不计其数的个人传记的精髓。

回到过去

拥有过去的记录,对提升生活品质极有帮助。

这样的过去或许不完全符合事实,但记忆中的过去本来就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与事实相符:它不断被改编,问题在于我们对编辑过程是否握有创造性的控制权。

科学的兴味

喜欢跟观念玩游戏的人,不时会迷失,进入未知的领域,发现自己在没有地图的地方探索,找到新宝藏。

科学怪才成天才

科学突破仍依赖个人心灵的才智。

意外的科学成就

众多伟大的科学家当中信手拈来的几个例子,他们并不因为自己不是专业人才,没有大量经费撑腰,就让思路受阻,他们只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罢了。

你也可以成为科学家

其实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好理由,就是因为它能为研究者建立心灵的秩序。如果用心流而不用成功、名望来评估科学的价值,它对生活品质的贡献之大,可说超乎我们的想象。

哲学的乐趣

“哲学”一词有“爱智慧”的含义,一般人就为此奉献一生,而现代专业的哲学家对如此天真烂漫的解释却很可能觉得尴尬。

业余、专精存乎一心

从一开始就亲自控制学习的方向,至为重要。如果一个人觉得被迫读一本书,因为“应该”而走上某条路,学习的过程就变得格格不入。但如果学习是发自肺腑的感觉,非但毫不费力,还能带来乐趣。

业余与专业

有些人喜欢把所有精力投注在一种活动上,追求专业水准的表现,他们往往瞧不起那些技巧和热忱都不如他们的人。还有一些人则什么活动都想试试,尽可能享受其中的乐趣,却不一定要成为专家。

把持分际

“业余者”和“爱好者”两个词这些年来声名狼藉,主要该怪内在目标与外在目标的分际变得模糊不清。

活到老,学到老

心智提供的行动机会在量与质上都不逊于肉体。所有希望控制心灵和思维的人,也都能自由运用记忆、语言、逻辑、因果律。

第七章 工作之乐

找到性情相契工作的人有福了,这是人生在世所能祈求的最大福佑。“工作与爱。”

工作的乐趣

我们投注在物质目标上的精神能量越多,达到目标的希望就越不可及,我们必须耗费更多心灵与体能的劳动以及自然资源,才能满足不断升高的欲望。

工作能带来乐趣,而且往往是人生最有乐趣的一部分。

热爱生命的莎拉菲娜

有些文化发展的方式能使日常的生产工作成为一种很接近心流的活动。有些团体里,工作与家庭生活既充满挑战,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不同的工作观念

我很自由,我的工作很自由,因为我做的都是我想做的事。今天不想做,可以明天再做。我没有上司,我就是我自己生命的老板,我保持了我的自由,我也一直为我的自由而奋斗。

与世无争的柯拉玛

柯拉玛是难得一见的“自得其乐性格”的绝佳实例,虽处于贫瘠的环境下——一个几乎毫无人性的工作场所,城市边缘一片杂草丛生的空地——却仍然能创造心流。一个人若能像柯拉玛一样,把握与创造环境中的契机,他的体验品质很明显就超出那些甘愿容忍“荒芜”的现实、自觉没有能力超越现实的人,拥有的乐趣更多。

庖丁解牛

在心流之下工作是发挥人类潜能的最好方法。

庄子认为,“遇”是生活的正确方法——不计较外在的报酬,自然而完全地投入。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全然不假外求的体验。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遇”与心流

“遇”的神秘巅峰并非如超人般一蹴而就,而得靠逐渐把注意力集中在周遭环境中的行动机会,等到技巧渐臻完美,一切动作就完全像发乎自然,给人出神入化之感。

像玩游戏一样去工作

工作越像游戏——亦即有变化、适度而有弹性的挑战,目标明确,有立即的回馈——乐趣就越多,不论工作者属于哪种层次都是如此。

快乐的纺织工

18世纪的家庭手工业占据了当时的人大部分的农余时间,但它们的设计相当能提供心流。

工作的乐趣在工业革命的第一波狂飙之下,已被摧毁得所剩无遗。

亚当的诅咒

我们一旦了解工作体验的品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就能在这个人生极重要的层面上力求精进。

最优体验是对行动机会和个人能力的主观评估,工作潜能虽好,但工作者不知如何发挥,仍有可能感到不满。

手术台好似剧场

一项工作能否令人满足,也得看工作者是否具备自得其乐的性格。

工作与休闲

工作、休闲孰乐?

挑战与技巧运用层次都高时,当事人会觉得快乐、振作、强而有力、活跃;他们精神更集中;自觉更有创造力、更满足。

工作与心流的“悖论”

我们周遭很多人的无动于衷,并非源自生理或心理的疲倦,而是因为现代人的工作观,以及在他观念里工作与目标的关系。

对工作不满

避免这种僵局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也帮助老板和同事实现他们的个别目标;这么做当然比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利益来得迂回曲折,也耗费更多时间,但长此以往,这么做一定会有收获的。

如何缓解压力?

真正能解决工作压力的方法却是把它当作改善体验品质的策略。

如何有效使用闲暇时间?

一般人在闲暇时错失享受乐趣机会的情况,比工作时更严重。

未来属于善用闲暇的人

工作与闲暇正如同人生,可以应我们的需求发挥作用。学会从工作中发掘乐趣,不浪费闲暇的人,会觉得人生越发有价值。布莱特比尔写道:“未来不仅属于受过教育的人,更属于那些懂得善用闲暇的人。”

第八章 人际之乐

生活的品质主要由两大因素决定:我们如何体验工作以及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关系。

佛洛依德为幸福所开的处方:“爱与工作。”

微妙的人际关系

我们是社会性的动物,四周一定要有人,才会觉得圆满。“活着”的拉丁文说法是“inter hominem esse”,直译是“在人群当中”;“死亡”的说法则是“inter hominem essedesinere”,意为“不在人群当中”。

人生而合群

人在有朋友、家人或任何人为伴时最快乐。

英文中“idiot”(呆子)一词源自希腊文,原来的意思就是“独处的人”——一个不能向别人学习的人。

他人是地狱

一个人之所以重要,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能帮助我们实现目标;只有在我们因一个人本身的优点而重视他时,他才能成为最丰富的幸福泉源。

重新制定规则

任何人际交往的情况都可以借着重新制定规则而改变。人际关系的调适性很强,运用适当的技巧就能改变它的规则。

寂寞之苦

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内在维持心灵的秩序十分困难。我们往往需要外在的目标、外来的刺激、外来的回馈,帮助我们控制注意力的方向。

孤独的解药

解除孤单痛苦的极端手段包括:服药或一些无法自制的行为。

人生的考验

一个人若永远不觉厌倦,不需要靠有利的环境替他制造乐趣,就已通过了创意人生的考验。

学习独处

如果一个人能随心所欲地进入心流,不受外在条件限制,就已掌握了改变生活品质的钥匙。

驯服孤独

但一个人若能从独处中找到乐趣,必须有一套自己的心灵程序,不需要靠文明生活的支持——亦即不需要借助他人、工作、电视、剧场规划他的注意力,就能达到心流状态。

现代“梭罗”

如果要驾驭陌生的环境,就必须把自己的一套秩序加诸旷野之上。

熬过孤独唯一的方法就是设法整顿注意力,不让精神熵损害心灵。

甲板上的鸡蛋

只有少数人需要住在旷野里,或者单独出海远航,大多数人都觉得置身于喧嚣忙碌的人际关系中,很有安全感。

天伦之乐

人生最强烈而有意义的体验,往往发生在家庭中。

婚姻是妥协的开始

如果有人不愿在一段感情关系开始时调整个人目标,那么这段感情往往会在他的意识中制造混乱,因为新的互动模式一定会跟旧的期待模式发生冲突。

感情关系必然会带来自我的转变。

为情感而厮守

如果传统家庭为方便而厮守在一起的现象已逐渐减少,为共处的乐趣而齐聚一堂的家庭就可能不断增加。

能支持下去的家庭,将会比那些违背个人意志、勉强守在一起的家庭,更能帮助成员培养充实的自我。

环境决定婚姻制度

就这个观点而言,最重要的似乎是,哪一种形式能最有效地保障物种的生存。

忠于最初的承诺

家庭要能提供心流,必须先有存在的目标。

在一个整合良好的家庭里,每个人都把彼此的目标放在心上。

共享目标

独特性和多样性的整合在此还是很重要:共同的目标必须尽可能反映各个成员的目标。

没有良好的沟通渠道,误会就会加深,直到关系因而破裂为止。

发掘新挑战

从社交关系(尤其是家庭生活)中得到乐趣,心流活动中挑战与技巧平衡的因素极为重要。

使感情重回心流唯一的方法就是从中找到新挑战。

青少年问题多多

青少年在生理上与成年人无异,已成熟到可以生育下一代;大多数社会(我们的社会100年前也如此)都认为他们已经可以接受成年人的责任,得到社会的认同。但现代社会并没有为青少年安排与他们技巧相称的挑战,他们必须在成年人许可的范围以外,寻求挑战的机会。

不过12~17岁左右大约5年的青春期仍然是个问题。这个年龄的人能找到什么有意义的挑战?如果父母在家里安排一些容易了解、颇具复杂性的活动,情况就好多了。如果父母喜欢玩乐器、烹饪、阅读、园艺、木工或修汽车引擎,他们的子女就有可能从类似的活动中发现挑战,投入足够的注意力,开始从一些有助于他们成长的事情上找到乐趣。如果父母多谈谈他们的理想与梦想——即使没能实现——也可能会激励孩子的野心,突破目前的自满状态。再不然,拿工作或时事当话题,把孩子当作小大人或朋友看待,也能把他们训练成有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但如果父亲一有空就捧着酒杯,坐在电视机前不动,孩子当然就会推论,成年人都是一些不知乐趣为何物的无聊家伙,他们会转向平辈寻求乐趣。

家是感情的避风港

如果家庭能给青少年接纳感、控制感和自信心,青春期的压力就会稍微缓和些。确信自己在亲人眼中价值不凡,能给人尝试的勇气。如果一个人知道,不论发生什么事,家永远是感情的避风港,他就更有勇气去开发自己的潜能。

一家人拥有共同的目标和开放的沟通渠道,就能在信任的氛围中,逐渐扩充行动的机会,使家庭生活成为乐趣洋溢的心流活动。

家庭成员之间的完全信赖、无条件接纳,只有在毫不吝惜投入注意力时才有意义,否则它不过是空洞的姿态与做作罢了。

朋友之乐

培根写道:“最可怕的孤独就是没有真诚的友谊。”

寻求同侪认同

如果年轻人在家里觉得被接纳、被照顾,对团体的依赖程度就会减轻,青少年也能学习控制与同伴相处的关系。

与同侪为伴的经验跟所有其他活动一样,可分成不同的层次:最低的层次最简单,但只是暂时摒除混沌、制造快乐的一种方法;最高层次则能带来高度的乐趣与成长。

真友谊

亚里士多德曾说:“纵使拥有世上所有的宝物,如果没有友谊,也没有人能活得下去。”

友谊是我们表现平时少有机会崭露的部分自我的良机。

现代婚姻的理想是把配偶当作朋友,过去的婚姻安排则以家人的方便为主。前述理想曾被视为不可能实现,但现在很多人都说,他们最好的朋友就是自己的配偶。

神秘的冒险

家庭提供以情绪为主的保护,友谊却是神秘的冒险。

胸怀大我

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政治”一词指的是一切与人有关而又超越个人与家庭之上的事务。在这么广泛的定义下,政治可能是个人所能参与的最有乐趣和最复杂的一种活动,因为一个人投入的社会竞技场越大,挑战也越大。

如果只考虑物质的收获,我们或许会认为,一味为自己争权夺利的政客很精明。但如果承认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最优体验,我们就必须说,为众人谋福利的政治家才是聪明绝顶的,因为他们接受了更高的挑战,更有机会体验真正的乐趣。

先改变自己,再改变世界

心流的观念不仅能帮助个人改善生活品质,也指出了公共行动的方向。

个人意识必须先改变,社会改革才会产生。

第九章 挫折中如何自得其乐?

人生的悲剧在所难免,但遭受打击未必与幸福绝缘。人在压力下的反应,决定他们能否转祸为福,或只是徒然受苦受难。

主观体验不只是人生的一个面,它就是人生。

扭转悲剧

悲剧事件的正面意义在于,它带给受害者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并减少了冲突性或不必要的选择。

苦难是人生的契机

必须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利用它,却不试图控制它……这需要专注、意志力、耐心。说到未来,我希望能不断进步,打破残障的限制……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目标。

目盲心不盲

很多人认为失明是一桩使人生变得更充实的积极改变。

流浪汉的告白

我像一只刚孵出来的雏鸟,展开这场旅程,从此我就能自由地飞翔。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亲自体验生命的每个形式。

纾解压力

一个人应对压力的态度,就称为他的适应能力或适应方式。适应策略不但能改变压力产生的效果,也最具弹性,可以完全由自己控制,因此特别值得重视。

40岁失业

一般人面对压力的反应,可分为积极、消极两大类。积极的反应称为“成熟型防御”,其他则称之为“转换型适应”。消极反应分别被称为“神经过敏型防卫”或“退化型适应”。

勇气是应变的开始

把不幸的灾祸变成幸运的契机,是一种难得的天赋才能。具备这种能力的人被公认为是社会的“适存者”,他们的力量来自弹性或勇气。

培根引用禁欲学派哲学家塞涅卡的话指出:“人在得意时表现出的种种优点令人羡慕,但人在困境中表现的种种优点更令人佩服。

化腐朽为神奇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靠着耗散结构把混沌塑造成复杂的秩序才得以存在。

不如意事常八九

自我的完整取决于把中立或破坏性事件,转变为对自己有利状态的能力。

勇气、弹性、坚忍不拔、“成熟型防卫”或“转换型适应”(亦即心灵的“耗散结构”)都不可或缺。

适应技巧随年龄增长

当年轻人在自行拣选的目标上建立了坚强的自我,任何外来的失望都不能撼动时,适应型技巧的发展就已臻至巅峰。

化危机为转机

懂得如何把无助的状况转变为新的心流活动,并加以控制的人,会为自己找到乐趣,在考验中锻炼得更坚强。

懂得如何把压力转换成充满乐趣的挑战的人,很少花时间想到自己,他们不会把所有的能量都用在满足自己的需求上,或为受社会制约的欲望烦恼。相反,他们的注意力随时保持警觉,不断处理来自周遭环境的资讯。

俯拾皆是的契机

只要怀着不以自我为出发点的信心,对环境保持开放的态度,充分投入,出路自然就会铺展在你眼前。

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

“自得其乐的自我”倾向于把潜在的威胁解释成充满乐趣的挑战,因此得以维持内在的和谐。一个永不觉得厌倦、很少感到焦虑、投入周遭事物,并经常处于心流状态的人,可以说是具备了“自得其乐的自我”。

确立目标

一个人有没有“自得其乐的自我”,最根本的不同在于,自得其乐的人知道目标完全由自己选择,并不是什么随机效应,也不是外来力量所造成的。

全神贯注

在行动体系中妥善运作,最重要的就是使环境的要求与行动的能力保持在伯仲之间,相去不远。

避免过于自我

一个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谋私利的人,自我或许觉得很安全,但是跟一个愿意为了互动而投入周遭活动的人相比,前者的自我显得非常贫瘠。

从当前体验中寻求乐趣

从自己做过的事情当中创造和谐,是心流理论赋予追求最优体验者的最后一项任务。通过它,整个人生串联成具有一贯目标的大心流活动。

第十章 追寻生命的意义

若能赋予人生意义,就能使生命丰富璀璨,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化整个生命为统一的心流体验。

文化与文明大多是人类在艰困无比的条件下,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创造目标、奋斗不懈的成果。

何谓意义?

创造意义就是把自己的行动整合成一个心流体验,由此建立心灵的秩序。

拿破仑与特蕾莎修女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寻求意义”:不论它的本质,不论它来自何处,只要找到一个统一的大方向,人生就会有意义。

意识井然有序的人不需要害怕出乎意料的事,甚至也不惧怕死亡,活着的每一刻都饶富意义,大多数时候也都乐趣无穷。

培养方向感

很多人都能在生活中为每天所做的事情找到统一的方向——一个像磁铁一般,能吸引他们的精神能量,并整合所有次要目标的标杆。

文化三阶段

“知觉”、“观念”与“理想”三个阶段。

知觉、观念文化的差异

知觉或观念的世界观,会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次类型或综合类型,共生在同一个文化之中,甚至在同一个人的意识之中。

三者各有利弊

一个人是物质主义者还是观念主义者,或许并不重要,如何区别与整合自己的目标才最重要。

建立复杂意义

复杂性需要我们投注精力,培养与生俱来的技巧,学习自制与自立,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与极限。

下定决心

目标给人方向感,但不见得能使日子更好过。

目标决定努力方向

开始时靠目标证明努力的必要,到后来却变成靠努力证明目标的重要性。

认识你自己

“自知之明”这个救命秘方,往往因用得太久而被人忘怀,却是整理纷乱的选择的最好出路。

剔除旁枝目标

内在冲突是注意力分散、难以分配的结果。

“行动式生活”和“反省式生活”。

行动、反省相辅相成

对经验进行独立反省,实际评估各种选择机会及其效果,一直被视为追求美好人生的最佳途径。

最理想的方法其实应该是,行动与反省相辅相成。

重获内心和谐

目标与决心塑造人生,能创造内心的和谐感,意识中也会洋溢着流动不息的秩序。

快乐的野蛮人?

我们的灵魂骚动不已,正是被无限的机会和臻至完美的可能性永远开放所赐。

重获清明之心

一旦摘下知识树上的果实,重返伊甸园的路就永远被封闭了。

一贯的人生主题

个人所做的每件事都因终极目标的存在而具有意义。

撰写人生的脚本

真人生计划乃是一个人知道自己有选择的自由后,根据经验进行理性的价值判断所选择的主题。

从另一个角度切入

对痛苦的阐释

这种广泛利他的解决方式,是精神负熵人生主题的典型特征,它为很多人带来生命的和谐。

绝处逢生

童年恶劣的外在环境,不见得会导致长大后内心缺乏意义。

超越前人智慧

从前几代建立的秩序中汲取经验,找到一个避免自己内心被扰乱的模式。

从书中获得启发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包含有秩序的资讯,包括各种行为模式、目标模式如何成功运用于有意义的目标,规范人生的典范等。

《神曲》中的中年危机

信仰的力量

进化掌握在我们手中

认清人类意志的极限,接受与宇宙合作,而非统治宇宙的角色,我们就会像终于回到家的流浪者,觉得无比轻松。只要个人目标与宇宙心流汇合,意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001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10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874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01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22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05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29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742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193评论 1 30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2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83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05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11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6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3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8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78评论 2 352